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节

  【节日习俗】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夫妻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农历七月七日不仅是乞巧节,还被视为魁星生日。“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试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

  因此,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古代有女子拜织女求手巧,男子拜魁星求功名的习俗。

  遥对天涯愈断肠

  □朱卫东

  藏品:“鹊桥相会”莲子罐。

  年代:顺治。

  质地:瓷。

  规格:罐高19.5厘米。

  特点:这只莲子罐器型规整,保存完好。罐盖和口颈处绘有精美的花草、山石纹饰。鼓起的罐腹上用清雅流畅的釉彩勾勒出一幅凄美动人的“鹊桥相会”画卷。映入眼帘的一面,七彩祥云或卷或舒,布满天空,叽叽喳喳的喜鹊往来穿梭。青衣牛郎,拱手而立,眉目间满是期盼,红衣织女裙裾飞扬,行色匆匆。瓷罐另一侧的画面上,怪石嶙峋,绿树葱郁,一头老牛,高挺牛角,频频回望,仿佛也被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整件器物,胎体厚重,釉面青白。

  渊源:莲子罐是古代瓷器样式之一,多呈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因型体酷似水中莲子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五彩为主,青花为辅。青花五彩起源于明宣德年间,万历年间达到顶峰,俗称“大明彩”。顺治朝的青花五彩瓷器,一方面继承了晚明青花的古拙风格,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五彩瓷器胎体厚重细润的特色,传世瓷器青花翠蓝浓重,红绿彩鲜丽明快,构图开阔疏朗,画意淡雅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点评:“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这首明代七言绝句描写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的情景。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世代相传,感动天地。后人以这一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艺术品,这只清代顺治年间的青花五彩“鹊桥相会”莲子罐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品。莲子罐上的瓷画为我们描绘了牛郎织女相顾脉脉、缱绻情深的动人场景,这是一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甜蜜相聚,也是一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难舍难分。赏瓷画,品瓷韵,会讲故事的瓷器有着催人泪下的魅力。瓷罐上隶书题诗“天上佳期近,人间巧事多”,字迹苍劲,色泽艳丽。瓷画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线条流畅稳健,人物写实传神,这也正是顺治人物故事纹瓷器的典型风格。

  藏所:私人收藏。

  两镯相守无相忘

  □周小丽

  藏品:玳瑁镶金嵌珠桃蝠梅纹镯。

  年代:清代晚期。

  质地:龟甲。

  规格:内径约6厘米,粗约1.5厘米,重约35克。

  特点:这副以轻巧玳瑁制成的手镯,借用镶嵌工艺, 将翡翠、玉石、珍珠等多种珠宝组成不同纹样,手镯上嵌翡翠浅浮雕蝠纹饰片,周身饰金累丝连钱纹片,上镶嵌宝石雕刻成的梅花,翡翠薄片为梅花叶,珍珠为梅花瓣,红宝石为花蕊,再以不同颜色的碧玺打磨镶嵌为寿桃、花朵及蝙蝠的身躯,整体色彩斑斓,俏丽华贵。桃代表寿,蝙蝠代表福,梅花寄寓着美好,整副手镯便有着福寿双全的美好寓意。

  渊源: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汉代繁钦《定情诗》中云:“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宋代诗人晏几道曾用“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描绘相思之瘦。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可见,古代女子腕上的手镯常常有着盟誓的重托。

  点评:手镯多以金、银、玉等制作,这副手镯则以玳瑁龟的龟甲制作而成,稀少而珍贵。玳瑁是一种有机宝石,享有海金的美誉。

  藏所:北京故宫博物院。

  魁星点斗送状元

  □王家年

  藏品:“魁星爷”宝石盆景。

  年代:清代。

  质地:什锦八宝有机宝石。

  规格:通高28厘米。

  特点:这件清代“魁星爷”宝石盆景,收天下奇珍、汇工匠巧技、磨切点染、按色分饰、视彩而缀,展现出巧夺天工的魅力,可谓取自天然又胜之天然。

  渊源:笔者作为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从事收藏40多年,曾经在拍卖场上见到这件清代“魁星爷”宝石盆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笔者对收藏宝石盆景有了一窥。   将什锦八宝巧饰为宝石盆景始于乾隆年间,盛于晚清。古代读书人面壁苦读,寒窗十载,期盼有朝一日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为讨吉利,文人们喜欢在文房上刻“魁星爷”画像,寓意高中榜首,独占鳌头。

  传说魁星是个才子,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愤然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

  另有一传说,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时皇帝见他相貌丑陋,跛脚还满脸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答:“独脚跳龙门。”皇帝龙颜大悦,点了魁星做状元。于是,天下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期盼自己也能高中状元。

  《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宋代周密作《癸辛杂记》,记当年考中状元者,皇上会亲赐“镀金魁星杯一副”。明代陆深《俨山外集》,描述了文人士子将魁星图贴在座右的现象,还有科考场上出售魁星图的热闹场景。明清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魁》中这样描述魁星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鳌头,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的鳌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

  点评:近年来宝石盆景价格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清乾隆宝石盆景,以翡翠、白玉、碧玉、红蓝宝石、碧玺、绿松石、青金石、红珊瑚等各色宝石为花卉、人物,色泽斑斓,富丽堂皇,皆为精品。清宫宝石盆景大多为大臣进贡和帝后皇家贵族间贡献、赏赐及馈赠的礼物,因而材料高贵、做工细致、装饰富丽。同时,各种珠宝合为一体的盆景,花叶枝干可长期保持固有本色,给人以华贵富丽之感,所以,宝石盆景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藏所:私人收藏。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家年

  藏品:粉彩马蹄套杯。

  年代:嘉庆。

  质地:彩瓷。

  规格:最大直径23厘米,最小直径3厘米。

  特点:这是一套清代嘉庆年间的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大小依次套叠10件,每件造型一致,倒视呈马蹄状,敞口削腹,平底内凹,口平如一,缝隙紧密。杯口沿为金彩,内壁与足底施豆瓣绿釉。最大杯底有纪年款“大清嘉庆年制”6字3行篆书款。套杯分别绘《佛殿奇逢》《妆台窥简》《僧房假寓》《斋坛闹会》《长亭送别》《锦字传情》《夫人停婚》《衣锦还乡》《乘夜逾墙》《白马解围》场景,色彩柔丽典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丰富,构图精美。例如《夫人停婚》,琴童搀扶心灰意冷的张生离去之状尤为入神,站着的老夫人冷酷无情,躲在一旁的莺莺伤感失望,人物表情均体现在这小小的杯身上。为满足套杯相叠时的整体视角效果,将叠在最上面最小的一件《妆台窥简》图案绘在内底心,身着红衣绿裙的红娘斜身倚立在梳妆台旁,举镜窥简。

  渊源:所谓套杯,即成套之杯,为套具中的一种,有三套、五套、七套不等,在瓷器中以彩绘套杯受世人青睐。清晚期,粉彩瓷器民间大量使用,图案更加丰富多彩。民国年间粉彩瓷的烧造更广泛,历朝历代的仿制品也随之出现。套杯在嘉庆以后比较流行,一直到民国,以粉彩、青花为多,画以人物为主。

  《西厢记》来自唐代元稹《莺莺传》的传奇小说,后经金代董解元、元代王实甫、关汉卿、明代李日华、清代查继佑等改编成不同版本。清代瓷器上绘画的《西厢记》图案是根据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插图,《西厢记》戏曲在明清两代瓷器绘画上是广为流传的题材。

  点评:嘉庆在位25年,早期烧制的瓷器与乾隆时期作品差别小,后期较为粗糙,嘉庆时以粉彩为主,在器物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为特点,瓷器上描金工艺更为普遍,器形、图案延续乾隆时的传统。这套彩瓷套杯层层相套,胎骨细腻,造型规整,釉面纯净,装饰柔丽。

  藏所:私人收藏。

  家家乞巧望秋月

  □郑学富

  藏品:仇英《乞巧图》。

  年代:明朝。

  质地:纸本。

  规格:纵27.9厘米,横388.3厘米。

  特点:此图场面华丽,人物众多,细节繁复。画中表现的七夕之夜,月光融融,清辉尽洒,凉爽怡人。园中树木苍翠,怪石嶙峋,烛火通明。画卷类似连续画,全面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情景及过程。画卷首部是宫女们上灯、烧水、执壶、捧盘,准备着茶点花果,忙得不亦乐乎。屏风前的嫔妃们两三人聚在一起,或看书写字,或窃窃私语,或静坐遐思。画卷的中部,有的宫女们簇拥着嫔妃,缓缓向乞巧现场而行,有的宫女们抬供桌、端莲蓬、瓜果、器皿等贡品。画卷的尾部是嫔妃们举行乞巧的现场,进行的是穿针比巧和祭拜祈祝习俗活动。唐人林杰有《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渊源:穿针比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反之就是输家。输家还要准备奖品或礼物,颁发给胜者。南朝诗人刘遵有《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描写了穿针女子于花前月下,穿双针争强斗巧的情景。

  祭拜祈祝习俗是追求美好生活一种愿望。画面中的供桌上面摆满了祭品,桌子前沿中间安放着香炉,两侧是玉雕大象,其背上的瓶子里插2炷香烛。案前3个嫔妃神情严肃,双手合十,焚香礼拜,虔诚祷告,3个宫女在一旁伺候。供桌上还有一尊婴孩形泥偶,穿红兜,扛令旗,金鸡独立于金台之上,这就是女子祭拜的偶像“磨喝乐”,藉以求得多生男孩。在民间的祭拜活动则是由一个有威望的女子牵头,邀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几人,默念着心中所想之事。清代诗人蔡云有诗曰:“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点评:画卷起始的树干上落有“仇英实父”款并铃印,拖尾有明代书法家王逢年以多种字体书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仇英擅长人物,尤精仕女,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此图采用白描手法,画中人物清雅,神态各异,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

  藏所: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草原号
   第08版:特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国内新闻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