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关于黄河,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诗词佳作。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正在谱写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位于黄河左岸,黄河干流流经全市102.5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全流域协同治理高度谋划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以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为战略抓手,抓好大保护、推动大治理、推进大发展。
绿色铺就城市最美底色 生态成为首府最亮名片
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843.5公里,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沿黄地区包括7个盟市,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全区的67%;常住人口1237万,占全区的51%,是内蒙古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富集区和经济活跃区。呼和浩特占黄河内蒙古段流程的12.15%,自托县双河镇什四份村进入,从清水河县老牛湾镇营盘峁村出境,流经托县37.5公里、清水河县65公里。全市除北部武川县0.16万平方公里在内陆河流域,其余均在黄河流域范围,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90.4%,占自治区黄河流域面积10.26%。一直以来,首府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黄河生态走廊、国土绿化、流域治理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
如今走进敕勒川草原,眼前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观。巍峨的大青山、碧空如洗的蓝天、广袤无垠的草原,还有敖包、毡房和成群的牛羊,漫步其间,极目远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如画美景中。
敕勒川草原作为呼和浩特市国土绿化行动的重点工程,如今已成为集休闲观光、生态研学、体育运动、会展活动、马术表演等于一体的城市草原生态功能区,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城市“后花园”。
通过不懈努力,如今呼和浩特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已达到23%和49.7%,保护区内工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完成黄河干流(呼和浩特段)二期防洪工程建设任务。通过大力实施大小黑河、浑河、乌素图河、扎达盖河等重点河段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工程以及河湖“五乱”治理,入黄口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通过大力实施燃煤散烧综合整治,高污染禁燃区内全部实现清洁替代,采暖季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性扭转。2020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0天。今年,在沙尘天气同比增加21天的不利条件下,截至6月5日,全市优良天数128天、同比增加16天,达标率82.1%、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繁星闪烁已经成了首府的新常态,绿色铺就了城市的“最美底色”,生态变成了首府的“最亮名片”。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打造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呼和浩特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力推进“六大产业集群”绿色化发展。
利用地处“黄金奶源带”自然优势,培育了伊利、蒙牛两大世界十强乳企,实施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两大“千亿级”项目,正在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链条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打造“中国硅谷”目标,培育了中环光伏、华耀光电等龙头企业,硅晶扩能升级、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正在打造以光伏产业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推动金宇、金达威等现代医药企业由原料药向成品药、制剂转型,形成集药品研发、生产、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发展格局,正在打造以生物疫苗为重点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发挥充足电力优势和冷凉温度优势,建成北方规模最大、运算能力最强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三大运营商均在呼和浩特市建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72万台。近期,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先后在呼和浩特布局数据、运营、研发中心,正在打造以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全国大数据产业正在形成“南有贵阳、北有呼和浩特”发展态势。
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东北、华北、西北重要枢纽城市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引进万科、中农联、明品福等现代物流项目,正在打造连通京津冀、面向俄蒙欧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挖掘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一南”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和“一北”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区,城中敕勒川草原、“黄河第一湾”老牛湾、兼具黄河沙漠两种景观的神泉,让呼和浩特成为各地游客圆梦“大草原”、唱响“黄河谣”的最佳选择,正在打造以生活消费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为引领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呼和浩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动绿色资源产业化发展。在南部山丘地区,规划了100多万亩特色林果基地,打造林果生产、加工、销售“一站式工厂”,成为农户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利用北部大青山自然生态资源,探索生态与康养、休闲融合新模式,精心布局“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等民宿村落,打造“敕勒川味道”“敕勒川星剧场”等特色品牌。
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首府各地各相关部门坚持把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扎实推进。
在生态保护方面,托县加快实施大黑河托克托县段生态净化工程,进一步加强河湖保护与管理,常态化开展河道“清五乱”行动,对工业园区排污口和沿黄养殖场进行了全面排查,实施了9家企业异味治理、11家企业燃煤锅炉升级改造工程,嘉和煤炭物流园区、各供热企业均完成了煤、渣场棚化,大唐托电、常盛公司实现废水零排放,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8%。土左旗深入推进大黑河土左旗段7公里河道清淤整治,启动小黑河土左旗段1.2公里生态净水工程,结合小黑河工程加大对三分闸上游水质整治力度,进一步提升水质环境,同时加快完成海流水库生态净化工程。和林县则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动态清零”,和林电厂等15家企业实现可视化监控系统,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水厂一期工程已铺设取水管线12.9公里,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现集中填埋,县内8家绿色矿山全部完成生态修复治理。清水河县45万亩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已完成40万亩外业调查,6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对黄河干支流规模以上取水口全面实行动态监管。
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托县大力推进工业转型,久泰煤制乙二醇项目预计今年12月份试车,金河佑本项目加快建设,常家营、刘家窑2个万头奶牛牧场稳步建设;大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73.58万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今年共签约项目24项,协议投资89.06亿元,实施重大项目33项,年内计划投资48.1亿元,现已全面开复工。土左旗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为中心,围绕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挂图招商,已签约19个项目;53个重点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年度计划投资128亿元。和林县今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44个,总投资489.39亿元,列入市级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210.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02亿元,目前已全部开复工。清水河县突出挖掘黄河与长城握手之地资源优势,以老牛湾、老牛坡4A级景区为示范引领,以创建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重要载体,打造县域南部红色旅游区、北部沿黄生态旅游区;全力推动4个“百万级”生态特色农牧业板块建设,大力发展杂粮、林果、肉羊、奶山羊特色农牧业,制定“窑上田”种植生产标准,建设“窑上田”绿色标准化示范田10万亩;今年已完成8.5万亩经济林种植,全县累计已建成林果基地72.1万亩,100万亩经济林正在加快建成;实施畜牧业种子工程,持续推进全县30万只基础母羊杂交改良;国家乳业创新中心奶牛核心育种场及大型牧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强化“能耗双控”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联动,正在对9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耗在线监测,统筹推进风电、光伏项目建设,中萃能源15MW风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呼和浩特市黄河流域内,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地质景观、自然景观荟萃;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资源富集,是黄河中上游文化的集中展现区域。为此,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邀请专家和规划团队与各相关地区合作,共同推进沿黄文化旅游提升工作。
重点工作包括:以建设一条国家黄河风景旅游廊道为目标,以两地协同发展理念和两大保护发展体系及四大旅游项目工程体系构建起全面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整体目标任务体系。
一条国家黄河风景旅游廊道——以黄河为骨架、依托黄河干流及支流流经区域,串联沿岸重点景区、旅游区、重点乡村,打造“黄河景观+沿河旅游公路”双动脉,具备交通、旅游、区域串联、产业联动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廊道。
两地协同发展——呼和浩特市牵头发挥首府优势,依托现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呼和浩特、鄂尔多斯联席会议机制,联合鄂尔多斯共同发展沿黄文化旅游区,实现景区共建共赢、交通互通、市场共享、共同管理和宣传推广,同时加强与晋、陕黄河区域联动,形成黄河几字弯区域发展大格局。
两大保护发展体系——生态+文化保护体系。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系基于黄河生态保护可持续控制开发大原则,提出呼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发具体措施,构建完整的生态保护开发体系,保障呼鄂沿黄生态可持续保护高质量发展;文化可传承保护体系基于黄河文化保护可传承发展原则,提出呼鄂沿黄文化保护、开发具体措施,构建完整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障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建设。
四大旅游项目工程——黄河文化活化复兴核心工程;沿黄生态文明核心体验示范工程;沿黄文化保护活化旅游示范工程;沿黄特色村镇产业振兴示范工程。
科学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为切实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推动,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工作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协同治理,呼和浩特市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划安排,重点确定了“三个时间段”,系统梳理了“三项总任务”,科学提出了“三个总目标”,认真谋划了黄河保护、治理、发展方面重大项目,构建起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任务体系。
三个时间段:
一是到“十四五”末,推动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全面建成。
二是经过10年努力,推动呼和浩特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务全面落实,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节能减排治污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能力明显加强,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升产业层级和发展能级,推进“世界乳都”“中国云谷”“光伏基地”建设;加快现代商务、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力推进生产型企业出城入园。强化中心城市辐射聚散功能,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引领带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
三是经过3个五年规划集中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筑牢环境风险防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
三项总任务:
一是针对大保护,重点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大力实施河湖生态和林草保护修复“两大工程”,推进水土保持和国土绿化“两大行动”,构建“三板块、两屏障、多廊道和多节点”的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实施生态项目27个。
“两大工程”:河湖生态保护工程,主要抓3项任务,开展河湖生态修复,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打造入黄河、入大黑河、入小黑河等湿地生态空间;推动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开展工业、城镇、混合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快构建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健全河湖各项制度,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林草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抓两件事。强化林草植被修复,着力提升以大青山为主的阴山山地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推行“林长制”,大力开展“绿化青山·守护北疆”生态建设行动,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林草信息化管理,加快林草信息化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智慧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林草科技化水平。
“两大行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行动,主要抓两项任务,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科学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保持治理等项目,提高水土保持率;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系,强化生产建设活动和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全面预防水土流失,提升水土保持支撑保障能力。国土绿化行动,重点结合呼和浩特市自然地理特征,构建“三板块、两屏障、多廊道和多节点”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三板块即北部高原、中部平原,南部山区;两屏障即大青山和黄河;多廊道即依托骨干河流形成的大型生态廊道;多节点即市域内多处湿地和自然保护地。
重点项目:主要涵盖27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85.7亿元,包括武川县“绿化青山·守护北疆”生态建设工程、清水河县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项目、新城区大青山沟系治理修复项目、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项目、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等。
二是围绕大治理,重点要强化污染联防联控、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推进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乡污染防治等4项综合治理工程,实施节水三项举措,配套实施治理项目59个,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重点综合治理工程包括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地膜减量回收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等;工业污染综合治理,严格执行能耗双控、强化黄河流域工业管控、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城乡污染综合治理,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岸线滩区和病险水库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河湖“清五乱”行动。
节水三项举措包括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执行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以及用水定额管理;优化当地水、过境水资源配置结构,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基本用水需求,合理有效配置工农业用水、优水优用;培育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开展高标准节水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城镇节水减损,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提升雨水净化、调蓄和储存能力。
重点项目,主要涵盖5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99.5亿元,包括玉泉区班定营污水处理三期工程、托克托电厂长输入呼供热管网工程、土左旗金山热电厂大宗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市区至托清园区再生水长输管线工程、滩区居民迁建项目、城市建筑垃圾再利用项目等。
三是围绕大发展,将重点加快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动沿黄地区交通运输、信息资源联通共享,统筹黄河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与沿黄省区及京津冀等地区域合作。大发展方面,策划了具有较强牵引力、带动力的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2647.05亿元。包括正在大规模建设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新机场项目、中环光伏五期项目、金宇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
三个总目标: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先行区;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打造黄河几字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本版图片由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李海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