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译制传薪火

光影记录新时代
译制中心的演职人员通过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对角色的诠释,译制出一部部精品力作。
录音师进行前期设备调试。
2018年9月4日,由译制中心译制的影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放映。蒙古国观众在电影海报前了解中国电影。
配音演员正在进行配音工作。
近年来,译制中心先后译制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院线大片。
2021年7月8日,译制中心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播放红色电影。(图片由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提供)
导演正在讲解剧情及阐释角色。
配音演员正在排戏。
  □文/本报记者  冯雪玉  图/本报记者  王磊  怀特乌勒斯  叶凯(实习生)

  1953年,文艺风潮轻抚北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语电影译制人深耕专业领域六十余载,紧扣时代脉搏,致力创作出彰显时代精神的扛鼎之作。内蒙古是全国第一个开启民族电影译制工作的省份。如今,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每年译制电影达到100部。比如,译制了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开国大典》《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等。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认同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近年来,译制中心先后译制了《中国机长》《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院线大片,做到了城市院线同步、同期上映。今年,译制中心译制了电影《1921》同期上映,献礼建党100周年。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副总经理栗东华介绍:“今天,大家走进影院观看一部电影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对于民族语影片来说,能够走进影院,做到同步上映,这是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内蒙古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已放眼国际,凭借电影译制工作经验和民族语言互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每年参加中蒙文化交流活动,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自2018年起,已连续4年承办在蒙古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在今年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中,选择了《照相师》《罗小黑战记》《一生只为一事来》等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优秀国产影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栗东华说:“今后,我们依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用光影记录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译制传薪火
“双减”落地 新学期拥有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