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尚行 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70年来,内工大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大力弘扬“唯实尚行”办学传统,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投入教学、制度保障教学、学科支撑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全校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内工大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励18项,累计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
优化学科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70年来,内工大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助力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3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5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自治区级创新团队31个。
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1+17+N”学科体系,主动对接自治区现代能源、数字经济、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科技、通用航空等优势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标对表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了化工与材料机械、力学与建筑土木、能源与电气信息等学科群,不断加大化工、能源、材料、力学、动力、机械、土木、建筑、通信等特色优势学科,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飞行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在土木与建筑、雷达信号处理与微波遥感应用、煤化工、新能源、航空等领域逐渐形成新研究优势和特色,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5个;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
“十三五”以来,内工大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等176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35项,被SCI等检索系统收录论文3000余篇;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88项,开展科技合作800余项;现有国家技术转移经纪人培养基地1个,涌现出煤基固废集团化处理、地基微变雷达、太阳能农业设施等一批代表性转化成果。
引育并举 健全机制保障师资充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70年来,内工大先后启动了“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百名师资储备计划”“百名讲座教授聘用计划”,开通“绿色通道”,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现有专任教师1449人,其中教授205人、副教授500人,博士生导师80人、硕士生导师74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比例达到90.82%。
目前,内工大有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1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或被授予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38人次获评入选“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草原英才”等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开放办学 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
70年来,内工大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该校已与包钢、北重等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流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同时,内工大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一个桥头堡”建设之中,与包括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文化交流、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研修、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留学生500余人,学校办学的国际声誉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政治引领 党建工作成效凸显
70年风雨历程,70年桃李芬芳。内工大校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还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10余项荣誉称号;多个基层组织和个人被授予全国、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展望未来,内工大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建设为龙头、服务地方为导向、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关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奋力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篇章。
(作者系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孙国权、校长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