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挖“河” 种瓜 黄河岸边的幸福人家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重温老照片。
开挖总干渠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
三盛公水利枢纽施工场景。 (资料图片)
祖孙三代看黄河。
武志强(左一)与乡亲 在华莱士瓜大棚里交流。
幸福的传承。
航拍镜头下种植户的温室暖棚。
漫步在夕阳下的黄河岸边。
扫二维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于涛  李卓  孟和朝鲁  怀特乌勒斯  图古斯毕力格  摄影报道

  “黄河就是华莱士的水,华莱士要是没有水就会干枯。”6岁的武峻锋喜欢黄河,也特别爱吃华莱士瓜。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之间,华莱士只有种在这儿才最好吃。虽然气候干燥,但因为有了黄河水的灌溉,磴口县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都很高。”武峻锋的父亲武志强,是一位华莱士瓜产销大户。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亲自‘挖’了黄河,又受益于黄河,黄河水对我一生都是有影响的。”武志强的父亲武玉良,上世纪60年代曾参与过“二黄河”的施工建设。正是因为“二黄河”,华莱士瓜才“饮水”无忧。

  俗称“二黄河”的总干渠是河套灌区引黄输水大动脉。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出丰饶的“塞外粮仓”——河套平原。这里曾因“多口引水,无坝自流”,易造成“水小引水难,水大漫荒滩”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8年11月,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开挖;1959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建设;1967年6月,总干渠土方开挖全线完工。黄河水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可控调节和全域覆盖,彻底结束了无坝自流引水的历史。

  那些年,河套人民锹挖背扛,人工开挖部分占工程总土方量的80%以上。

  71岁的武玉良回忆起挖“二黄河”的过往,不停地感慨:“太苦了,太苦了,没有比那更苦的时候了。”当年,武玉良勤劳肯干、力争第一,却并不清楚挖渠的意义,更没想到自己所参与的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得益于引黄灌溉,武玉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研究种植温室反季节华莱士瓜,收入大幅度提高。他的儿子武志强传承父业,如今已成为磴口县远近闻名的温室华莱士种植能手。2014年以来,他通过惠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磴口县北滩村的乡亲们增收致富。从解决温饱到生活富裕,武玉良曾经的辛苦付出结出了今天的甜蜜果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影像力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公告
挖“河” 种瓜 黄河岸边的幸福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