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通知明天要结果”“材料信息说要就要”,不少基层干部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抱怨。这些牢骚的背后,是少数部门在工作中随意加任务、提指标、赶时限,把所有压力都传导在执行的末端,不讲科学地“立等可取”抓落实,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所适从。
在持续为基层减负的大背景下,为何仍有少数部门走不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怪圈?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一些部门机关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随意“赶工期”,不断给下级施加压力、下达命令,把“安排”当作“落实”,把“纸导”等同“指导”,重效率不重效果。另一方面,是怕吃苦、图省事的惰性思维,习惯于当“二传手”,把上级文件换个文头简单转发了事,发了就坐等结果,以此方式推进工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抓一项工作,适当往前赶本无可厚非。但今天“播种”明天就“催收”,既不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也没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作保证,无异于揠苗助长,必然得不偿失。试想,在“为了交差而交差”的导向下,基层在仓促中只能工作造假、材料注水,如何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基层实际?此类做法,轻则扰乱基层秩序,重则搞坏基层风气,不利于事业发展。
1961年,毛泽东同志在南三区(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天通知明天要,只能换来假报告。”一味“赶工期”,看似争分夺秒,实则缺乏系统思维。新形势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再沿用急功近利、官僚十足的做法,自然会陷入忙在事中、忙而无功的泥淖。必须更新理念、摸清规律,学会系统谋划和科学方式,工作实事求是,才会获得满意成果。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破除“立等可取式”落实,关键在人、关键在制度。对各级部门而言,要树牢实干导向,从形式主义的“笼子”中跳出来,不能重时效、轻质量,搞自欺欺人、掩人耳目的“假把式”。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认真研究政策,沉入一线摸清实情,了解基层的难点、堵点、痛点,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让工作部署与基层实际真正“对上号”。要充分赋予基层落实时限,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基层干部有精力有时间抓落实,防止倒逼形式主义滋生,推动创造更多鲜活的基层典型、一线经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群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