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伦贝尔: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乌尼日(左二)在残疾人技能培训班上授课。本报记者 安寅东 摄
  □本报记者  李玉琢  安寅东  红霞

  苍穹之下,呼伦湖和贝尔湖遥相呼应,“北国碧玉”呼伦贝尔由此得名。48个民族的220多万各族群众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心手相牵,团结奋进。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林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实实在在享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丰厚“红利”,真真切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呼伦贝尔市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欧式家具、开放式厨房、抽水马桶、各类家电,明亮的窗户犹如画框,将油画般草原秋景挂在墙上。这座170平方米的“草景房”,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

  “推开房门看的是草原美景,关上房门过的是现代生活。现在城里有的我们也都有。”说起房子,男主人阿日斯楞一脸幸福。

  “厕所革命项目、安全饮水工程、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推广利用……”阿日斯楞掰着手指头盘点嘎查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说,这些年牧民的生活大变样,家里有车、城里有房,养着牛马羊,用上自来水,放牧能上网。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是这个多民族聚居嘎查农牧民生活蒸蒸日上的不二法门。

  几年前,父母早亡的阿日斯楞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才脱了贫,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阿日斯楞由衷地说。2016年,在外打工的阿日斯楞回乡发展畜牧业,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牧民培训,加入了合作社,去年收入30多万元。

  “加入合作社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成本,还有机会承包‘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承包方只需按照项目资金的5%上交嘎查。”嘎查驻村第一书记呼其乐图介绍,嘎查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把各类项目承包给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实现牧民、合作社、嘎查三方受益。

  加入合作社好处良多,牧民们都看在眼里。嘎查的189户牧民,一多半都加入了合作社,金梅也是其中之一。前不久,她承包了50万元的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有了项目扶持,每年最少能增收20多万元。”金梅喜不自胜。

  产业兴旺、美丽宜居、治理高效……在聚焦乡村振兴的同时,阿拉坦敖希特嘎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

  做好民族团结,发展是硬道理。呼伦贝尔市充分发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产业项目和兴边富民行动等民族地区发展的优势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呼伦贝尔市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1.4204亿元、140个项目陆续落地。一个个像阿拉坦敖希特嘎查一样的乡村,正以产业振兴为“熔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基”。

  高质量就业创业绘就美好生活

  如何将民族工作与民生工作深度融合,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支撑?呼伦贝尔市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我们看到了呼伦贝尔市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的切实举措。

  创业园里的皮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当地小有名气。工作室创始人苏志峰是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研究生。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8年,苏志峰毅然辞去苏州的工作回乡创业。

  “入驻之初,创业园帮我办理了创业担保贷款,还免去了2年房租。疫情期间,免房租的政策延续到了现在。”苏志峰说,自己创业成功,得益于创业园的好政策 。

  这个投资2.5亿元打造的创业园,通过商机对接、创业孵化、就业培训等服务,为各族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和交往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入驻的创业人员涵盖了多个民族。

  苏志峰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学习、吸收各民族文化,并将其成功融入皮具设计理念,产品颇受青睐。现在,苏志峰的工作室不仅有了发展,还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昔日的贫困户乌尼日,在工作室中学习皮雕技艺,现在已经成为技艺娴熟的皮具匠人,不但脱了贫,还在自己的家乡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毕鲁图嘎查开起了工作室。

  说起由苦变甜的日子,乌尼日感慨地说:“是就业培训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当时,乌尼日严重贫血,需要常年服药,离异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没有草场,靠打工为生,生活陷入困境。2014年开始,她相继参加了面点、民族服装、手工艺制作等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在皮雕技艺培训中表现突出,乌尼日与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被苏志峰吸纳为工作室成员。

  “仅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就成功孵化了92家企业,直接带动600多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治家说,呼伦贝尔市将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创业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积极为各族群众搭建发展平台。开展“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精准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弹性培训、上门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农牧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免费培训,保障各族群众平等就业、充分就业。

  立足独特的地域和人文资源,呼伦贝尔市把尊重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呼伦贝尔市创业园、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等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载体,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各族群众创业,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各民族群众就业技能,为有创业意愿的各民族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城镇就业技能培训2874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510人,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1749人。

  【记者手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自古就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现在是48个民族共同居住的美好家园。

  作为全国最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呼伦贝尔市具有深厚的民族团结基础,2018年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走进呼伦贝尔,随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情。在这里采访,常听到一句话:“不管什么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住着“草景房”,养着牛马羊,喝上自来水,用着无线网。踏入90后牧民阿日斯楞家的那一刻,我们着实吃了一惊。这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吗?近年来,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牧民增收渠道有效拓宽,牧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做好民族团结,发展是第一要务。呼伦贝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等工作融合推进,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为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05版:要闻
   第06版:锡林郭勒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通辽
呼伦贝尔: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我区两人两集体分获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殊荣
海拉尔海关 协助俄罗斯直升机“飞入”国门
我区将迎来一次 强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进小区要扫码
自治区民政厅: 兜牢疫情防控民生底线
情暖秋收季
乌海市核酸检测筛查关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