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不下山 土不出川”是怎么做到的?

  □本报记者  张慧玲 

  实习生  李洋洋 

  初冬,一场雪过后,宝石镇的天空显得越发清澈湛蓝。一条条修葺好的河道蜿蜒在山坡上,阡陌纵横,田畴似锦。    

  而曾经的这里,一遇夏季汛期,村里的状况不堪回首。    

  宝石镇隶属兴安盟突泉县。宝胜村位于宝石镇东南部,地处山区,洪沟交错,每到雨季,水患频发,村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被水淹,雨季的水患让村民苦不堪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定要让老百姓从水患中脱身,突泉县发出了号召。    

  近年来,突泉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强蓄水保土,积极营造绿水青山,夯实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基础。    

  针对现状,突泉县积极开展宝胜村山洪沟治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配置,实施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夏季汛期的雨水特别大,还特别勤。以往我就非常害怕发生水患,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河道修好了,下雨天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看着已经修葺好的河道,村民李井有由衷地说道。     

  在宝胜村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突泉县2021年项目蒙古屯项目区施工现场,工人们有的砌堡坎,有的搬石头,大型机械翻土、运石,一派繁忙景象。   

  “这个工程总投资460万元,2021年5月初开始施工。”突泉县水利发展中心水保股股长顾广丰说,全部完成后,项目区内的16条侵蚀沟将得到有效治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基础条件。    

  “三分治理,七分管护”,如何让水土治理成果长期发挥效益?多年来,突泉县不断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与项目所在村委会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把责任落到实处。把建设好的水保林、经果林等工程及时移交村委会,村委会指派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形成了林有人护、地有人管、路有人修的管护机制,为工程长期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生态环境日益向好,青山绿水引人入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水土保持项目实施以后,我家种了不少小苹果。小苹果产量高,每亩收益一年能有1000多块钱。”李井有说,种植经济林木不仅自家有收益,还使环境更美了。

  通过水保项目生态建设,突泉县青山巍巍而立,碧水缓缓而流,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些年,突泉县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水土保持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8.23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90.31万吨,达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的效果,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要闻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水不下山 土不出川”是怎么做到的?
渤海治理 成效初显
自治区财政下达 阿拉善盟林草生态保护 修复资金958万元
恩格尔淖尔的“贵客”
岱海生态应急补水主体工程 预计年底完工
为粮食丰收 提供优质的水利服务
自治区助力企业节能减排 志愿服务行动在托县启动
三盛公水利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