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莲花形金盏托:

奢华中见证神秘西夏
莲花形金盏托。 (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图片由杜建录提供)
曾经宏伟的西夏陵无言的诉说着昔日荣光。(图片由杜建录提供)
  ◎本报记者  高瑞锋

  西夏,一个由党项人建立的神秘国度。

  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其他史料中也少见记载。

  但是,随着黑水城文献的重见天日、西夏陵的考古发掘、高油坊古城遗址金器的华丽出土……一个曾经雄踞于中国西北的文明古国,伴随着激越的牦牛角号声,穿越金戈铁马的历史烽烟,迈着彪悍的步伐缓缓走来,告诉了世人一个强悍、包容、善学的西夏王国。

  中华文明闪耀西夏王朝

  在内蒙古博物院“交融的魅力”展厅,国家一级文物莲花形金盏托在众多同时期文物的衬托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低调而华贵。

  莲花形金盏托的托盘高4.5厘米、直径12厘米;碗盏高3.5厘米、口径10.6厘米,通体呈莲花状,托盘、碗托外缘均錾刻缠枝花草纹,做工精致,造型美观,出土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高油坊西夏古城遗址。

  静默的文物背后,折射出一个强悍而善学的神秘古国——西夏。

  史载,西夏由党项最强大的一支拓跋部建立。该部落在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祖孙三代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并仿照唐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

  “党项部落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朝初年,在吐蕃势力的压迫下离开故土,迁往陇右庆州一带。安史之乱前后,逐渐进入陕北和鄂尔多斯地区。西夏强盛时,东尽黄河、西达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约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宁夏中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以及青海部分地区。”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说,西夏完成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元代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杜建录说,西夏立国189年,历经10位皇帝,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和南宋、金鼎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三国鼎立”时期。西夏称宋为南朝,称辽为北朝,自称西朝,是当时中国大地上的三个兄弟政权。

  西夏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牧业、冶铁业、采盐业和商业交换,鼓励开荒和农耕,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广泛引入,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空前发展,建成了仅次于长安城的西北地区大型城市兴庆府(今银川市)。

  杜建录说,西夏和周边民族的商业交换非常密切,早在唐五代,党项马是最受中原欢迎的商品;“夏人剑”享誉天下,广受宋朝达官贵人的喜爱,宋钦宗也经常随身携带。

  西夏以儒治国,崇宗乾顺重视文教,大力发展儒学,建立学校;其子仁宗仁孝,提倡文教,实行科举,颁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使西夏尊崇儒学达到了顶峰。

  “西夏文字的创制完全借鉴模仿了汉字,汉文和西夏文是西夏的通用文字;西夏纪年采用我国古代传统的年号纪年;国主在位时上尊号,去世后上庙号、谥号,陵墓有陵号。”杜建录说,但是,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西夏依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自然崇拜等习俗。

  中原文化融入西夏日常

  “莲花形金盏托是西夏上层人士使用的茶器,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圣洁、吉祥、平安,托盘、碗托外缘上的缠枝花草纹,是中国传统纹饰。”杜建录说,显而易见,它的造型取材于宋瓷中最常见的莲花,其素雅的风格、优美的造型,大体与两宋时期的金银工艺一致,可谓“宋风”浓郁。

  史载,党项人食肉饮乳,特别需要茶叶帮助消化,西夏立国后,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达官贵人和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茶,对茶叶需求量很大。西夏虽然占据着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富庶之地,但是毕竟不产茶叶,只能通过“贡使贸易”来获取所需。宋、夏交好时,西夏定期向宋派遣使者进贡马匹、土产,而宋则回赠茶叶、绢帛、金银、衣物、瓷器等。

  “党项人早期曾使用木碗,内迁定居后,渐用瓷器。”杜建录说,近年来,根据出土的西夏碗、壶、盏等饮食器具可知,单调的白色、黑色和褐色陶瓷是西夏普通百姓的用具,官营作坊中的细白釉瓷器供官商人士所用,皇室贵族除了使用精细瓷器外,还使用金银器做成的饮食器具。

  金器,在中国古代社会,多是皇家和上层贵族拥有的奢侈品,西夏也不例外。

  “西夏的金银铸造业十分成熟,已熟练地掌握了铸、锻、锤、拉丝、织金银、镂雕、抛光、切削、镏金、镀金、贴金等技术,工艺相当精细。”阿拉善博物馆研究员蔡彤华说,但是,西夏境内金银资源缺乏,除了宋朝每年岁赐外,他们还到处购买,致使宋朝“京城金银价贵”。因资源缺乏,西夏王朝严格规定金银器使用范围,规定只有皇室贵族才有权享用,平民庶人不得使用。

  杜建录说,西夏是一个以党项人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境内还有鲜卑人、吐蕃人、回鹘人等其他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以中原汉族文化为核心,杂糅党项文化、鲜卑文化、吐蕃文化、回鹘文化等成分的西夏文化,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绚烂多彩,成为辉煌灿烂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大地

  散落西夏遗珠

  公元1227年,随着成吉思汗大军的到来,西夏灭亡,图书典籍随之也荡然无存。在宋、辽、金三史中,只保留了篇幅较小的《西夏纪》《夏国传》,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这段历史了解甚少。

  西夏,在后人心里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公元1804年,即西夏灭亡577年后,清代著名学者张澍在甘肃武威发现了一块“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上一面是汉文,一面是类似汉文、却比汉文繁复的方正字体,这就是消失了几百年的西夏文。它的发现,为后人研究西夏历史打开了一条通道。

  位于额济纳的黑水城,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20世纪初,里面发现了大量西夏时期的陶器、铁器、瓷器、西夏文文献等珍贵文物。其中一本文献名为《蕃汉合时掌中珠》,里面汉文、西夏文对照互译,相当于现在的字典。黑水城珍贵文物的发现,直接促使一门新的学科诞生——西夏学。

  西夏的神秘面纱至此被缓缓揭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油坊西夏古城遗址被发现,挖掘出土了莲花形金盏托、金指剔、金耳坠、金碗等金器以及瓷器、钱币等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另外还有大量的宋代瓷器、钱币以及少量的金代钱币等。

  20世纪七十年代初,西夏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持续展开,为世人揭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西夏。

  “在西夏时期,像现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全部、巴彦淖尔市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西夏的版图。”蔡彤华说,除了阿拉善和巴彦淖尔发现了西夏遗存外,鄂尔多斯发现了西夏城坡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夏兵器,乌海发现了西夏石雕像。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在原西夏境内发现西夏遗址数百处;故地之外,河南、陕西、河北等地,也陆续发现了西夏文石碑、石幢,西夏皇裔族谱等稀世文物。

  这是否说明,西夏灭亡后,有遗民流落到此呢?

  “西夏灭亡后,西夏遗民除留居本土的外,还有大量人随着蒙古大军西征南伐,战争结束后就地转业,散居到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经过几代人繁衍生息,逐渐融合到了汉族、蒙古族当中。”杜建录说,至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聚居着一部分被称为“唐古特斡孛黑坦”的党项人,他们早已按汉族习俗改为唐姓,还有一部分改为王姓和马姓。

  西夏人,早已在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从“他们”变成了“我们”。

  因为多元,所以强大;

  因为一体,所以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出彩
   第10版:鄂尔多斯
   第12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当代大学生要勇做维护 民族团结的时代先锋
莲花形金盏托:
让文物在新时代 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