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后的首个寒假来了

练习花样滑冰。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体验冰雪快乐。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习马头琴。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呼和浩特市小学生在舞蹈比赛中展示舞姿。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的同学们争当志愿者,向市民发放“三城同创”倡议书。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开展首届青少年机器人活动。 王治军 摄
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的学生参加排球比赛。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桥小学的教师为同学们介绍气象科普仪器。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学生们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开展的课后延时服务中练习手工雕刻印章技艺。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淖尔镇德胜社区的小朋友在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堆出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形象。侯东升 摄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对弈围棋。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学生在书店阅读。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寒假来临,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玉泉大队民警在五塔寺东街小学开展“安全记心头 快乐度寒假”主题教育活动。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小队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呼和浩特市体育中心打冰球。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文/本报记者  尤琨

  “放假后我想学滑冰”“放假后我想去打篮球”……

  丰富而充实的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轻松而欢乐的寒假即将到来。

  2021年,“双减”成为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热词,“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开启了基础教育的新阶段,也改变了万千学生、老师、家长的学习、教育和生活。

  “双减”让教育“返璞归真”,尤其是让家长期待的“官方带娃”成为了现实。形式多样的课后延时服务,不仅解决了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和上班族父母接娃难的问题,还满足了学生对书法、音乐、绘画、舞蹈、棋类等兴趣爱好的个性化需求。“双减”政策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月8日开始,全区中小学将陆续进入寒假,这也是“双减”后学生们迎来的第一个寒假,这个假期,没有上不完的课外辅导班,也没有写不完的假期作业,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打开属于他们的假期生活,把时间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自然,拥抱美好假期,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主题宣传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云上103
“双减”后的首个寒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