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张慧玲

  

  

  时令的指针来到2022年深冬的一个午后,东居延海水天一色。湛蓝的天空缀着一朵朵棉花团般的彩云,彩云之下,上万只海鸥或腾空而起,或在结冰的水面“闲庭信步”,又或者在暖阳下梳理着羽毛……

  黑河调水21年,终于又见“彩云伴海鸥”的美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这份脆弱的美丽来之不易。

  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北部戈壁上的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也曾经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 

  黑河古称“弱水”,发源于祁连山深处冰川的大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3地,最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的戈壁,居延海由此而生。

  历史上,额济纳这片土地曾经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们的生活安宁而富足。

  但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黑河流域人口剧增,人与自然争水现象严重,水源减少,居延海的水域面积逐渐萎缩,继而逐步分化为相距大约30公里的东、西两片,即如今的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1961年,曾经拥有350多平方千米湖面的西居延海悄然消失,1992年,东居延海也干涸枯竭。由此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减少、沙尘暴天气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原本是西北戈壁硕果仅存的湖泊,枯竭之后的居延海却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陷入“沙起额济纳”的无奈境地。水源短缺让当地牧民的生活陷入困顿,许多牧民举家迁移。

  “那时候,怎么可能看到海鸥呢?没有水,寸草不生,是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56岁的牧民宝音说。

  为保护、恢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2000年,黑河流域管理局在国务院、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全力支持下,紧急启动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保证每年3—4次集中调水,挽救额济纳逐渐消失的绿色。

  实行水量统一调度后,甘肃、内蒙古境内的60多个引水口被关闭,为下游留出“生命之水”。     

  黑河水终于又注入了满目盐碱黄沙的居延海,西北大湖重获新生。同时,也切断了西侧已沦为沙海的西居延海同东侧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联系,进而遏制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生成。

  2003年,消失11年的东居延海湖盆首次过水,并且蓄积起稳定的水面。2005年,东居延海历史性实现全年不干涸。2016年,消失55年的西居延海湖盆也大面积过水,然而由于干涸太久,水很快渗干,未能形成稳定的水面。

  调水21年以来,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已实现连续17年不干涸,生态水量调度持续提质增效。居延海及其河道的复活也使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湖水干涸后,湖底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有时候还能看见鱼和动物的骨头。”回忆那时的情景,宝音仍有心痛的感觉。

  “有黑河水的地方就有生机。”牧民都说,“生态环境破坏的代价太大,保护生态也要从我做起。” 

  湖水不干涸的这17年,东居延海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0平方千米以上,往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鸟类流连于此。与此同时,额济纳绿洲、天然胡杨林面积持续增加。

  据统计,近些年东居延海湿地环境明显改善,周边水生植物从之前的不足70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000余公顷,林草面积恢复近7000公顷;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栖息鸟类达90余种6万多只。往日碧波荡漾、鸥鸟翔集的东居延海再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终于又看到飞来飞去的海鸥。春天还有灰雁和野鸭,我们的居延海活了。”宝音不禁有些哽咽。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牧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曾经迁走的牧民很多又迁了回来。

  黑河调水的显著成效不局限于东居延海的连年水丰,更是促进了整条河流健康生命的有效维护和上中下游、左右岸的协调发展,保障了流域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边防安全,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有水的滋养才有生机。目前,黑河上游退牧育草,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中游协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下游积极实施东居延海周边生态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呈现良性演替的趋势。黑河流域各方的努力与实践,使黑河水更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问一声那海鸥,你飞来飞去有何求?

  海鸥伴着彩云飞,印证着这里是它留恋的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草原号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纵览】
行动起来, 对烟花爆竹说不
北疆 绿韵
从挖煤到护绿
美丽生态是天赐良“源”
大兴安岭雾凇景观宛若童话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