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正月十五已经受到重视,东汉明帝时期,形成元宵节赏灯。到隋、唐、宋朝,元宵节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唐朝元宵节比隋朝还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活动。明朝的灯节自正月初八点灯到正月十七晚上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吃元宵是元宵节重要民间习俗之一,无论是北方的“滚”元宵,还是南方的“包”汤圆,都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元夜花市灯如昼
□秦延安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从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我们可以看出,赏灯是元宵节一项重要活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的清代童子抱鱼吊灯便是为元宵节专门制作的一种灯。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西汉时我国就有上元张灯的习俗,起源于古人对天体的崇拜,唐朝时兴盛赏灯,到明清时变为盛大的观灯节,灯制更为奇巧,特别是宫廷内,灯笼制作得更为精美,寓意更加丰富,例如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
童子抱鱼吊灯是清宫专为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而制作的。该灯长21.5厘米,宽11.7厘米,高19.5厘米,呈四方体,如民间的米斗。纵观该灯,做工特别精致,以铁丝做骨架,外糊薄如蝉翼的彩绘纱质为灯面,灯顶随图自然成波浪状。灯面前后绘着眉开眼笑的两个怀抱金鱼的童子,两侧绘有蝙蝠,寓意年年有余、多子多福。虽经百年多,该灯依旧绚丽多彩,若在夜晚,烛火点亮,更加光彩照人。童子抱鱼吊灯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不得不让人惊叹,这不仅是元宵夜的游弋之乐、佳赏之思,还有一个朝代的悲欢。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6种灯,童子抱鱼吊灯是唯一一件节日里悬挂的灯。
六街灯火闹儿童
□李喜庆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宵佳节,我国有耍社火闹红火的习俗。社火,《辞源》里这样解释:“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时所扮演的杂戏、杂耍。”通俗地说,社火就是我国民间一种庆祝元宵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对舞龙、舞狮、高台、高跷、旱船、秧歌、竹马等的统称。“社火”一词,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如宋人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之句,作者自注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
这款清乾隆年间婴戏图壮罐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壮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高14.9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5.5厘米,拱形盖,盖顶置圆珠钮。罐内壁与外底施松石绿釉,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外底署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壮罐外壁粉彩描绘孩童们在元宵佳节耍社火,闹红火的情景。一群孩童,各举着一根杆子,上面或悬挂或直立着一盏灯笼,有宫灯、有鱼灯,或行走或站立在假山前后。假山前两个孩童在舞狮子,一只张牙舞爪的“狮子”面前,一孩童举着硕大的红绣球引逗。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会在阵阵威风锣鼓声中舞狮助兴讨吉利。舞狮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假山左边两个孩童头戴官帽,腰围竹马,手舞马鞭“跑竹马”,这也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形式。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还有一孩童弯腰蹲在地上燃放爆竹,这更增添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放爆竹的小孩子背后是4个孩童,他们分别用锣鼓、唢呐、镲为欢庆元宵佳节演奏。
乾隆婴戏图壮罐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罐式,因上下粗壮,犹如一位戴头盔的壮士,故而得名。这种器形最早见于明永宣时期,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仿制,以青花器为主,清中期时亦有粉彩品种。清乾隆年间仿制的壮罐釉层匀薄,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均有烧制。传世壮罐大多为清中晚期作品,有青花、粉彩、矾红、茶叶末釉、青花釉里红、豇豆红、珊瑚釉、浅绛彩、松绿石釉等品种,兼有描金工艺、绘博古图纹饰。壮罐题材祥瑞,色彩丰富,色调雅致,画工细腻。
百子龙灯话吉祥
□周小丽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又是一年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男女老少赏花灯、舞龙狮、放焰火、猜灯谜,可谓“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如此盛景乐事,古人用诗歌传诵,用画作描绘,千古传唱,经久赏玩,流传至今。
这件清代嘉庆时期的胭脂紫地粉彩开光百子龙灯双戟耳瓶,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瓷瓶从造型到纹饰再到施彩,无一不体现“吉庆”的美好含意。瓷瓶施以胭脂紫彩为地,象征紫气东来;舞龙为金黄色,寓意吉祥尊贵。瓶撇口、细颈、美人肩、圆腹、圈足,比例俊俏得宜,尤为注目之处在金彩双戟形耳。“戟”谐音为“吉”,为祥瑞之器,故双戟耳即为双“吉”耳。瓶子的整体器形在双戟形耳与瓶颈、瓶腹的组合中也构成了一个“吉”字,可谓吉中生吉。
瓷瓶口沿由上至下绘蝠纹、寿字、宝相花、盘长、穗锦、如意云纹,组成“岁岁如意”“福寿绵长”之寓意。腹部主题纹饰绘“百子闹龙灯”,20多个姿态各异的小童如走马灯般展开一幅连环画卷,上有舞龙、戏狮、弄象、击鼓、燃鞭、掌灯、持嘉禾、抱三戟等画面,千姿百态,内含“飞龙在天” “太师少师” “太平有象” “竹报平安” “岁岁丰登” “平生三级”等吉祥寓意。底部施松石绿釉,并于正中书矾红“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据了解,此瓶描绘的正是圆明园中闹元宵的景象。乾隆宫廷自七年起,每年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九日,每晚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殿设烟火,皇太后和后妃在楼上观赏,皇帝率王公及外国使臣在楼前观阅。此后,此例沿袭为“七宵灯宴”,成为宫中的一次重要节庆。
细观瓶上画面,山峦起伏,小桥流水的园林环境与圆明园“山高水长”景致相符。嘉庆早期制作的粉彩瓷器都以绘制节日喜庆、祈福延寿的吉祥寓意为题材,如“八蛮献宝”“百子龙灯”“三星福寿”“灵仙祝寿”等,以慰藉耄耋晚景中的太上皇乾隆。这个时期御窑瓷器制作水准与乾隆盛世无二,有“乾嘉不分”的感觉。其中粉彩琢器之精者,甚至超过了乾隆晚期的一般作品,体现出振作精神的新气象。这件百子龙灯双戟耳瓷瓶就是最好的例证。
黄口小儿嬉戏忙
□朱卫东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民俗,天真烂漫的孩子永远是热闹的主角儿。在传统艺术中,把表现孩童嬉闹的这一类纹饰统称为“婴戏纹”或“童嬉纹”。童嬉纹在传统瓷器上使用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后世的宋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开始崭露头角,至明清两代走向巅峰。传世瓷器上的童嬉纹,多为描写孩童参与传统节日习俗及庆典活动,如闹元宵、庆端阳、贺中秋等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吉祥福瑞生活的祈愿。
文中是一只清代乾隆年间的童子闹元宵纹珐琅彩碗,敞口,弧壁,圈足。碗高7.5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4.8厘米。整件器物俊秀挺拔,隽雅端丽,尽显乾隆官窑珐琅之神韵。环绕碗壁以工笔绘出一幅完整的童嬉元宵图:元宵佳节,一户人家庭院中古松苍劲,亭台外,七八个孩童身着彩衣,手持花灯,或立或蹲,玩性正浓。亭台下,几个孩童在地上玩游戏。
转动碗壁,映入眼帘的是一首清恬雅秀的五言绝句题画诗:“明月映花灯,欢乐溢满园。元宵庆佳节,儿童嬉戏忙。”瓷碗外底方框内用蓝料书“乾隆年制”两行四字楷书款。内壁至碗心也是一幅画:红衣蓝裤的孩童,手持线轮,迎风奔跑,纸鸢拖着细长的线在天上飞。
珐琅彩,原名“瓷胎画珐琅”,集中西风韵于一身,雍容华贵。乾隆珐琅彩是中国古典瓷器的巅峰之作,工艺精细繁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赞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以这只童子闹元宵纹瓷碗为例,碗壁瓷画采用了多色珐琅彩与粉彩结合绘纹饰,在装饰手法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色彩油亮凝厚,画中景致富于远近、深浅、浓淡的变化,加之题材具有民俗意义且寓意深远,不失为一件乾隆珐琅彩瓷器的传世佳品。
今宵剩把银釭照
□雷焕
“今宵剩把银釭(gān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银釭”是指古代的一种灯具,发明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釭”是指导烟管,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简称“釭”,是汉代创制的一种灯具。汉代的灯具通常被做成人形、动物形和器物形,其导烟管有单管和双管两种,都能将烟气导入灯腹内。灯盘一般带有灯罩,灯罩由两片弧形屏板构成,每片屏板的宽度为半个圆周或超过半个圆周,合拢成圆形。其作用除配合导烟管控制灯烟污染外,还可以根据风向和使用者的要求,随意调节屏板的开合方向和开启程度,从而达到挡风和调节光亮度以及光照方向的目的。灯具的各部分构件均能拆卸,便于清除灯内烟垢。
釭灯是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的先进发明创造,构思设计巧妙合理,达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南北朝时,这种灯具仍然为人们熟知,经常在诗文中被提到。到了唐代,人们对这种类型的灯还了解,唐代以后,这种灯型则湮没不存。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雁鱼铜灯出土于1985年陕西榆林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属釭灯的一种,国家一级文物。雁鱼铜灯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整个灯为一只鸿雁伫立回首衔鱼的形状。雁鱼铜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可拆卸便于清洗。通体彩绘红、白二色。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灯罩两片,灯盘带鋬,两片弧形板灯罩插入灯盘内的圈沿中,可左右转动开合,不仅可以防御来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
最令人惊叹的是,它还暗藏一个防治污染的巧妙“机关”。古人照明采用的动物油脂和蜡点燃后会产生黑烟,烟中带有烟炱和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不但有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室内烟雾弥漫,时间长了会熏黑房屋以及屋中的物品。雁鱼铜灯设置了过滤烟尘的装置,巧妙地解决了烟雾的问题。整只鸿雁中空相通,雁腹内可盛清水,点亮灯后产生的油烟顺着大雁颈部导入腹内,溶于水中,起到减少油烟污染的作用。人类最早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就这样举重若轻地体现在了这小小的灯具身上。
鸿雁是传递思念和祝福的吉祥鸟,鱼是“余”的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有余。鸿雁衔鱼的造型体现了西汉时期民众的美好愿望。雁鱼铜灯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更是艺术珍品,被喻为“世界最早环保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