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努力,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影响。
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高
设计学院下设6个专业方向,每年近一千人左右的学生全部采用“链状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运行6年来,扎根边疆重点项目植入课堂,实现“每一份作业都具有社会价值”,极大提升学生认知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教学组织方式受到学生与家长的一致肯定。2020、2021两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满意度调查中,学院教学模式满意度为98分,两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8.3%。
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广大师生“设计担当”的巨大热情,凝聚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设计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培育了一批扎根边疆的青年设计师。近5年来,学生设计了“红色兴安盟礼物”“游牧人居环境构建”“草原生态危机设计”等4000余套(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贴合地区发展方向与时代主题的作品,先后有1000余人次参与学院主办的“设计下乡”“乌兰先锋”系列设计展和“内蒙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海报设计”大赛等专业性公益活动30余项,荣获各类专业奖项200余项。76%的毕业生就职于中西部地区设计一线,其中不乏90后研究生唐轩同学(内蒙古光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集咖啡联合创始人),身残志坚的听障毕业生王艳兰(Una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设计总监),还有创造内蒙古本土产品互联网+销量奇迹的帅气毕业生张骏(大白鲨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者人之一兼设计总监)等优秀设计人才。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高,扎根地方与服务基层的意识显著增强,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专业与课程建设逐步加强
在学生“扎根边疆、设计担当”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6个专业方向教师教学观念不断转变,服务社会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断被激活,促进了教师振兴设计教育的积极性,教师单一知识讲授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跨学科教学研究和项目制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18—2021年,先后建立设计思维、设计与社会创新等新型态教研组9个,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百余次,邀请行业导师入校讲座98次,师生共同完成在地资源设计任务千余项。2020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自治区新文科教学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9项。2021年,视觉传达设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支撑三门课程获批“自治区社会实践型一流本科课程”。
引起关注,产教融合,有力提升我区关键项目的质量与效益
近年来,自治区领导多次莅临国际设计艺术学院进行调研指导,高度评价学院的教学改革。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了“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从2018年开始,自治区各盟市政府包括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包头市石拐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民政府等先后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基地9个,共完成“弘扬蒙古马精神”“乡村振兴”等专题创作378项,服务区域发展立项资金过千万元。
推动“智创草原 设计赋能内蒙古”行动开展,活动遍布内蒙古7个盟市,包括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包头市石拐区、阿拉善盟阿左旗、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等偏远和贫困地区,多项以设计扶助农牧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行动实施,让当地人民切身感受设计带来的社会变化。“扎根边疆,激发担当”的教育理念,有力促进了区域设计行业与设计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为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反响热烈,得到肯定,有力支撑西部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振兴
设计领域知名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相关专家先后来内蒙古师范大学调研指导工作,对教学模式改革给予高度评价;2019—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代表先后在沈阳、河南、河北、浙江、吉林等地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的论坛会议上发言,推广介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成果,其中在2020年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设计学科建设会议”上,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作为西部改革案例进行讨论推广;设计教指委委员在《设计》杂志上专刊发表文章“实证解读设计学新文科建设”介绍学院改革经验。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联合举办“连接民族设计的未来”研讨会,共同推动西部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基于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的肯定,2016—2021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内蒙古自治区设计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改革经验。
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国内学科评估专家、著名学者和相关媒体的特别关注,日本建筑大师古谷诚章、香港国际设计大师靳埭强、韩国设计企业协会会长金成泉、国际人偶大师马志雄都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成果中联合国际和区外设计资源开展多项设计交流活动,带动区内各设计专业院校定期前来交流学习,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学院教学成果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