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列为“十四五”时期科学研究工作重点,立足办学育人实际,积极落实中央、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学校先后成功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本科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治区教育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基地”、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第四批重点研究项目——“蒙古马精神”研究基地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研究基地等重大教育科研平台。
此外,学校还先后获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省部级10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6项,其中国家、省部级项目获批17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史文献整理与研究》2个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古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3个项目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大重点项目。学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科研基金专项项目,通过项目牵引产出标志性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学术论文32篇、报刊理论文章13篇、研究报告8个。在自治区第七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中33项成果荣获奖励,获奖数居全区高校之首。学校加快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协助自治区教育厅开展内蒙古民族教育调查研究、民族教育改革试验、教学交流、教学评估等教学活动。始终将各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决策、引领学术、培养人才的科研创新平台,不断推出民族研究学术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内蒙古师范大学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切实以育人为根本,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师生心中深深扎根。
强化课程融入。及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加强课程开发和研究,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程大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列为大学一年级公共必修课。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活动,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大课”“金课”。增强课程感染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阵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政课程、民族理论课程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交互覆盖,定期开展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培育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示范课程。
坚定坚决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作《学好普通话》在线开放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效引入并搭建大学生写作训练平台,除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外语专业相关课程外,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努力提升各民族学生掌握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生动开展“百灵杯”大学生文艺汇演、盛乐大讲堂、“中华民族精神进课堂”等一批品位高、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三进系列活动,让师生在涵养文化自信中浸润民族团结意识。
完善示范嵌入式教育管理模式。以“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班创建为试点,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新模式。完善混合编班混寝制度,逐步由空间嵌入拓展到文化、意识、心理等嵌入;强化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并逐步扩大覆盖面;修订完善《大学生手册》,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纳入学生表彰系列活动中常态化建设。
扎实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全过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也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学校一次获批数理化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列为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种子已深深植根于师生心中,凝聚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本版文图均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