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海:启动绿色引擎 刷新城市颜值

黄河岸边绿色家园。王超 摄
▲城区绿意盎然,百姓乐享幸福生活。石历增 摄
▲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根源上扭转环境污染问题。王超 摄
▲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石历增 摄
▲沙与水相交的乌海湖。 孟和朝鲁 摄
▲生态的逐步改善吸引红嘴鸥等候鸟来乌海栖息。郝飚 摄
  □郝飚 杨勇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在漫长的岁月中,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乌海百姓,也让乌海拥有了“黄河明珠”这张金质名片。多年来,乌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把“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遵循,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系统治、综合治、彻底治,深化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成效。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是乌海市干部群众的共识,也成为大家的工作实践。一幅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岸畔徐徐展开。

  打出环保组合拳 天蓝水清

  初春时节,走进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一座座被固化渣山呈梯形一级级向上延伸,渣山的斜坡和顶部已被重新覆土,经过削坡、覆土、固化、植绿等一道道治理工序,整片矿区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据小铁帽子采空区综合治理项目总工程师高磊介绍,现在这片区域已经完成刷坡45万平方米,绿化达12.8万平方米。

  矿区渣山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废料堆积而成。长期以来,满目疮痍的渣山、寸草不生的坡面像一块块“黑色伤疤”,严重影响着地区生态环境,威胁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去年以来,乌达区全面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建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和企业法人担任指挥长的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双长制”制度,对全区9个矿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行“一矿一方案”“一矿一台账”,按照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使得一座座矿区渣山“披绿重生”。

  乌达区苏海图小铁帽子采空区的重焕生机是乌海市多年来矢志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乌海市以等不了、拖不得、慢不起的紧迫感,对历史负责、现在负责、未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组合拳,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近4年来,乌海市在污染防治上累计投入178.2亿元。实施大气环境整治项目170个,统筹推进矿区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建成绿色矿山13家,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200多公里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持续下降。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常态化开展“清四乱”行动,黄河乌海段水质保持Ⅱ类,严格水资源管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和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纳入清单管理,3个工业园区均配套建成工业固废处置场……这一项项环保成绩单,彰显了乌海坚决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心。

  生态环境和污染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结构、发展方式问题。宁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在转型发展关键期,乌海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双碳”“双控”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把节能减排降耗作为引进、建设项目硬指标,倒逼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向绿色要发展红利,努力在生态与发展、美丽与富裕中实现共赢。

  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有序推进,精细化工比重逐年提高,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氢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破题开局,锂电池、可降解塑料等一批优质项目布局落地,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21年,乌海市经济总量达到719亿元,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大关,人均GDP突破10万元。经济增长的背后,也是生态效益的提升。

  生态建设不松劲 绿进沙退

  连日来,随着气温回暖,阔别已久的红嘴鸥沿着迁徙路线再度飞抵乌海湖。在乌海湖一号码头,成百上千的红嘴鸥在蓝天白云下逐水嬉戏、展翅翱翔,碧波荡漾的乌海湖因为这群“水上精灵”的光顾显得更加壮美灵秀。

  不只是红嘴鸥,这两天,上千只天鹅也成群结队来到乌海市,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乌海湖,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让沉寂了一个冬天的乌海再次生机勃发。在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漫山的植被满目葱茏,在高山峭壁间,成群的岩羊悠闲自在地张望,不紧不慢地散步。通过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禁猎禁牧等措施,乌海市的岩羊种群数量已增加到60只。

  这几年随着乌海市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乌海成为众多候鸟和野生动物所眷恋的理想栖息地。每年3月中旬和11月上旬,大约会有60多种、10万多只鸟类来到乌海栖息、繁衍。

  多年来,乌海市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曾经荒凉的土地正在一点点披上绿装。如今,乌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乌海市还成功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的乌海市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是内蒙古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着乌海人对绿色的渴望和追求。他们斗酷暑、战风沙,一棵棵、一片片播撒着绿色的希望。

  乌海市的生态建设起步于建市初期,1977年,乌海市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范围,通过兴办林场、建立治沙站等方式,开启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进入2000年以来,乌海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历史机遇,坚持“先绿为主、适地适树、降低成本、加强管护”的原则,陆续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和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构建环乌海市生态支撑体系。

  2006年开始,依托国家和地方林业重点工程,乌海市举全市之力开展了大规模的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治理,乌海市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有效地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从城内到城外,从山上到山下,从沿线到沿边,乌海市整体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

  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满目绿色,丛叶舞动,令人心旷神怡;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水鸟啁啾,芦苇摇曳,充满了诗情画意;公园街道,绿树掩映,花香鸟鸣,绽放城市无限生机。如今,“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让乌海市民乐享“绿色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更成了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乌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统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擘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上,乌海市将全力以赴、继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乌海
乌海:启动绿色引擎 刷新城市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