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确立了“立夏”是夏季开始的日子。“夏”是“大”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就是“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长大了。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听到蝼蝈在田间鸣叫,接着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在古代,立夏的这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绣眼枇杷两相望

  □朱海燕

  藏品:《枇杷山鸟图》。

  年代:宋。

  质地:绢本,设色。

  规格:纵26.9厘米,横27.2厘米 。

  特点:《枇杷山鸟图》是南宋时期画家林椿描绘的江南五月一景,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阳光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欲啄枇杷果,突然发现一只蚂蚁,便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也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渊源:古诗云:“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初夏时节,枇杷上市,味美甘甜,营养丰富,古往今来,不仅诗歌对枇杷赞美吟唱,也是画家笔下的常用题材。宋代的赵佶、林椿都是画枇杷的高手。

  点评:《枇杷山鸟图》中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好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用赭色绘出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展现岀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刻画岀了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稳健扎实的写实功底,是南宋画家的特色。

  林椿,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时期画家,所作花鸟果品直接以色彩分出物象之浓淡,层层晕染阴阳向背,饱满莹润轻匀透明,尤其是小幅画笔触工细,布色鲜明,静中寓动,生机盎然,为世人所宝,当时被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

  藏所:北京故宫博物院。

  持之入室凉风生

  □孟丽娜

  藏品:涡纹青玉枕。

  年代:东汉。

  质地:玉器。

  规格:高13厘米,长34.7厘米,宽11.8厘米,重13.8千克。

  特点:玉枕玉质呈青绿色,长方体形,枕面两端隆起,中间部分微下凹。枕上用圆雕技法布满阴刻双线勾连云涡纹。

  渊源:夏季是炎热的季节,古人的玉枕就派上了用场。唐宋诗人对这款消暑神器从来不吝赞美:“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古代的养生理论认为“头为阳,恶热”,枕玉枕,会使头部凉爽,安心定神。“天地之罡,日月之精,合乃成玉”。玉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很早就被古人发现和利用,玉枕作为古代皇帝的御用品已有2000多年历史。

  玉枕在汉代帝王墓葬中很常见。文中玉枕195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刘焉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人们视死如生,认为人在世间的几十年仅是开头,死后漫长的岁月才是人生,所以在生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后事。丧葬用玉在汉朝已经被“神话”,认为玉能永保长生,所以陪葬品中玉的种类十分齐全。中山简王刘焉墓陪葬的玉衣、玉枕等珍贵玉器便是有力的证明。

  点评:此玉枕用一整块硕大的青玉雕制而成,玉质晶莹通透。玉枕表面纹饰线条清晰、流畅,造型规矩,制作精细,工艺纯熟。

  藏所:河北省博物馆。

  醉对数丛红芍药

  □李喜庆

  藏品: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年代:清乾隆年间。

  质地:瓷。

  规格: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特点:该瓶小撇口、长颈、圈足,腹部下端丰满,胎质莹白温润。瓶颈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焦叶纹,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稚鸡、湖石、芍药等。一对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形态亲昵;一丛芍药花,有的含苞、有的怒放,在绿叶的衬托下分外娇娆,令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诗句。瓶纹饰空白处有墨书题诗 “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有朱文“春和”印,句尾有白文“翠铺”和朱文“霞映”两方印,瓶底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方框款。

  渊源:玉壶春瓶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化而来,定型于北宋。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器具,其特色在于瓶身左右由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宋人常用玉形容瓷器质地,因此玉壶春瓶中的“玉”是对瓶质地的形容;“壶”通瓠,为盛酒之器;“春”,酒也,是对瓶功能的描述。后来,玉壶春瓶逐渐演变为观赏性陈设瓷器,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典型器形。

  珐琅工艺始于明代。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底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烧成的精致工艺品。由于其蓝色在明景泰年间最好,因此有“景泰蓝”之称。到了清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传入中国一种颜料,开始实验在中国瓷器上使用,从而创始出珐琅彩瓷。但是这种材料在当时极为稀少,需要进口,而且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致使珐琅彩瓷显得弥足珍贵。它是唯一在皇宫中搭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珐琅彩瓷制作首先在景德镇烧出素胎,千里挑一地精选,再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由宫中画师画上图画,上好彩料,然后在宫中烧制。烧成后,除少量精品供皇家使用外,其余全部销毁。

  点评:这件芍药雉鸡玉壶春瓶是在白瓷胎上直接彩绘后再烧制完成,造型高雅端庄,构图精美细腻,画工精细入微,色彩交相层叠,浓淡匀称细腻,立体感强。绘画图案来自清代宫廷画家蒋庭锡的手稿。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瓶身宛如一幅环绕的的画卷,完全具备古月轩瓷胎体轻薄、釉质洁白、绘画精细、兼有诗书的四个条件,是清代瓷器工艺顶尖水平的代表作。古月轩是清代珐琅彩器的通称,以珐琅彩在玻璃胎上施以彩绘,经高温烧制而成,工艺难度极高。

  藏所:天津博物馆。

  五月榴花照眼明

  □朱卫东

  藏品:五月石榴花杯。

  年代:清代。

  质地:陶瓷。

  规格:高5.5cm厘米,口径6.6厘米,足径2.7cm厘米。

  特点:石榴花杯撇口、深腹、浅圈足,器型精巧绝伦,晶莹剔透,胎薄若纸,油润如玉。

  渊源:“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诗人杨万里诗中吟诵的火红的石榴花是立夏时节醒目的标志。石榴花姿态雍容,花色明艳,石榴花纹是传统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寓意华丽富贵、多子多福。

  此杯是著名的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卉纹杯”中的一盏(五月石榴花杯)。“十二花卉纹杯”又称“十二月花神杯”,是清代景德镇康熙官窑瓷器中的名品。

  这套瓷杯首次将绘画、诗词、书法、篆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外壁瓷画分别是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花卉,依次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一画一诗,交相辉映。

  点评:青花五彩是以釉下青花为底,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康熙年间的青花五彩工艺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图案的轮廓,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加入红、黄、绿、蓝、黑、紫、金等色料,最后进入彩炉低温烧成。传世的康熙青花五彩瓷器色彩细腻柔美,釉面光润明洁,彰显出浓郁的时代特色。

  这盏石榴花杯杯体瓷画简洁明快,以青色涂地,点几丛花草,枝干遒劲挺拔,石榴花如火似焰。转动杯身,另一侧的画面上题写有唐代孙逖诗句“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诗画相映,令人顿入南宋诗人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的意境。

  藏所:河南博物院。

  一味金花菜割畦

  □程磊磊

  藏品:青花苜蓿花荷塘纹碗。

  年代:明宣德年间。

  质地:瓷。

  规格:直径15.2厘米,高6.7厘米,足径5.6厘米。

  特点:此碗撇口、弧腹、圈足,制器有度,典雅秀美。胎釉细洁,规整细致,内外壁描绘青花图案,纹饰饱满繁密。内壁口沿画双线勾连斜格纹一周,斜格内留白四瓣花纹,周壁缠枝叶纹,碗心绘莲塘水藻纹,外壁口沿下画双线编绳纹,内加饰青点,周壁绘缠枝苜蓿花纹。青花描绘工细笔精,繁而不乱,为宣德青花少见的精工细作。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渊源:宣德青花瓷器是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闻名于世,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一气呵成。纹饰取材范围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要不断重新蘸料绘画,纹饰就会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

  苜蓿又称金花菜。在古代,人们赋予苜蓿幸福、希望的美好寓意。清代秦荣光有诗云: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立夏时节人们摘苜蓿之嫩头食用,上海人称之为“草头”。记录清代时期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说:“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谓草子头者;磨末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香脆,名‘摊粞’。”

  点评:此碗纹饰以缠枝叶纹为主,画法为宣德典型的小笔触堆垛点染,线条勾勒流畅,布局疏密有致,回旋往复,婉转自如。整体纹饰精美飘逸,绘画线条流畅优美,青花沉着,苏麻离青料深入胎骨,发色艳丽,典型的宣德青花瓷特征。

  藏所: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06版:青春号·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