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王建国正在做实验。
张利娜(左)正在教小伙伴制作车挂件。
赛场上的窦丹(右)拳拳生风。
牛啸博(右一)正在实施手术。
  生机盎然的5月,是属于青年的月份。

  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青年,他们中,有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有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的教师,有身残志坚的创业者,还有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不一样的职业,同样的爱国奋斗、青春向党。

  本期,记者们深入基层一线,将他们的青春风采展现给广大读者——

  王建国:躬耕一线,闪闪“发光”

  □本报记者  白莲

  王建国教授是个”闪闪发光”的人——

  在本科生眼中,他幽默风趣、亦师亦友,所带的有机化学课程整个学期0缺勤、0补考,在他的严格要求下,许多学生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研究生眼中,他醉心科研、严谨治学,指导研究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学金;

  在团队成员眼中,他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活跃的科学思维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周围的人,当科研陷入困境时,他总有办法让人重拾信心。

  不久前,王建国刚荣获第十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自治区杰出青年人才、“草原英才”。

  王建国被称为会“发光”的教授,还源于他的科研成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离子-π相互作用构建高效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新策略,所得到的发光材料实现免洗涤的癌细胞靶向成像,同时还实现可控的细菌、癌细胞程序性荧光介导光动力杀伤;提出离子-π相互作用调控三线态辐射跃迁,构建高效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为深入理解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认识,实现了单组分白光的构筑……这些发光材料的获得,为用现代科技对早期癌症诊疗起到积极作用。

  科研成果取得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全年无休、板凳甘做十年冷的诚挚热爱和无悔付出。

  “我坚信天道酬勤。做科研是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只有克服惰性、不断学习,才有可能超越自己,获得突破。”王建国说。

  放弃区外优越的环境和待遇回到家乡,王建国的选择很坚定。

  “要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你。”乡村教师的父亲,打小这样教育他。

  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扎根西部,回报家乡、服务社会是他年幼萌生、从未改变的情怀。伴随着这样情愫,少年初长成的王建国外出求学,徜徉于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殿堂,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和学术能力。

  2019年,王建国以“骏马计划”B1岗进入内蒙古大学后,组建了科研团队,并带领团队致力于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研究,特别是新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其在生物成像、疾病诊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不懈努力,3年来,他带领团队突破了现有研究的瓶颈、实现了新的研究发现,科研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耕耘者最信得过自己的汗水,每一滴汗水都孕育着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王建国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坚持在教学一线,让科研创新成果服务于教学。

  “在实践中学习,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验室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王建国克服困难鼓励更多的本科生走进科研实验室。

  如今,他继续专注地从事心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宁静中沉淀,在积蓄中成长,在北疆广阔的青春赛道上意气风发、干劲十足!

  张利娜:身残志坚,创业“织”梦

  □本报记者  梅刚

  5月5日一大早,记者走进位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张利娜创办的公司,瞬间就被墙上展示的一件件精美刺绣吸引,这些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精致的手工艺品,全部出自残障人士之手。

  2010年,22岁的残疾姑娘张利娜凭借一腔热血和灵巧的双手走上创业之路,如今,公司生产的纯手工编织汽车坐垫、中国结等产品,已销售至国内许多地区。

  在近300平米的纺织生产车间,伴随着雕刻机“哧哧”响动声,张利娜正聚精会神地指导工人编织中国结。

  “结编好后,抽紧是最关键一步,一定要记牢手法,慢慢就熟练了。”34岁的张利娜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致脊柱侧弯病症,初中没有毕业她便休学在家。开过小店、干过收银,但她心中一直有个创业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喜爱手工制作的张利娜萌生了组建残疾人手工作坊的想法。2010年,在化德县人社、残联等部门的扶持下,张利娜创办了化德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中心。在不到50平方米的场地,她领着5名残疾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十字绣、串珠、布艺等。半年后,加入群体的姐妹增加到13人,通过自身努力,她们还幸运地获批了政府公益性岗位。

  2014年,张利娜不断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将培训中心手工制作品类增加到十几种,带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掌握一技之长。

  2年后,张利娜主动放弃低保,注册成立了自己的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过一次次寻找、考察,张利娜决定将手工制作“冰丝汽车座垫”作为公司主要生产项目,并聘请资深手工编织师为工人开展技术培训。

  2018年,为满足生产升级需求,在化德县人社就业部门扶持下,公司购入大型雕刻机和出料机,引进“中国结”生产项目。现在,公司吸纳了30多名残障人士,随着产品销路越来越好,他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张利娜还开设了残疾人免费培训班,教授十字绣、服装裁剪等手艺,不少人经过培训后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

  不久前,又一好消息传来:化德县利用“京蒙协作”资金投建了3000平米乡村振兴生产车间和残疾人种养殖基地,在中央编办挂职团队的努力下,一条全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的项目已投入生产。

  “车间和基地建成后,将通过‘车间+合作社+项目’的模式打造产业链,同时面向残疾人实行项目匹配,为2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张利娜高兴地说,她的公司通过与基地形成联动机制,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推动残疾人就业渠道多元化。

  “带领残障姐妹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收入,收获的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获得感。”张利娜说。

  奋斗, 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白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百年前,革命先驱陈独秀寄语广大青年。

  在新时代,广大北疆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奋斗、奉献推动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把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在拼搏中担重任、挑大梁。

  奋斗,是新时代青春的底色。

  19年如一日,坚守灭火救援一线,参与急难险重灾害事故2000多起的内蒙古消防战斗员廖其涛,选择用汗水和热血守护一方人民的安宁,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完成技术攻关70余项,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百余项,今年39岁的内蒙古一机集团数控车工赵晶,用青春的汗水擦亮“大国工匠”的金色名片,心怀“国之大者;

  全区49所高校团委组建自治区级重点团队719支,校级重点团队4.3万支,组织带领30余万名青年学生奔赴各地开展党史宣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环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系列活动,北疆青年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展现出更加全面的发展……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接续奋斗、凯歌前行,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奋斗者,正青春;奋斗者,永远年轻。

  在内蒙古这片信仰浇灌的、笃志奋发的热土上,我们坚信:北疆青年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交出亮丽答卷!

  窦丹:赛场内外,“拳”力以赴

  □本报记者  柴思源

  赛场上,作为运动员的窦丹,敢打敢拼,头脑清晰,是一个眼神就能震慑住对方的热血拳手;

  赛场下,成为教练员的窦丹,耐心认真,因材施教,是学生们眼中严肃又活泼的大姐姐。

  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窦丹获得自治区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这不仅是对她优秀过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极大鞭策。收获这份荣誉后窦丹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专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自我超越,我也会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们!”

  时刻拼搏奋斗,时刻寻求突破,窦丹一直如此要求自己。“吃再多的苦我都不怕,最怕的就是伤病。”窦丹说。2014年世锦赛,窦丹在比赛中右膝韧带断裂,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一下跌入低谷,“手术、恢复是一个极为漫长又难熬的过程,那种身体不由自己支配的感觉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受伤恢复的几年里,窦丹的教练和团队工作人员都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看着这么多人关心自己,窦丹觉得不能辜负了大家。而回忆起拳击带给自己的激情满满、血脉喷张的快感,窦丹心里的小火苗又燃烧起来。

  热爱能抵万难。2017年,结束漫长恢复期的窦丹站上了全运会的赛场。“因为太长时间没有参赛,比赛形式和规则都在变化,那年全运会我拿到预赛第三,决赛第二的成绩。”窦丹说。

  在一场场比赛中逐渐找回竞技状态,窦丹在2019年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这一年,窦丹先是斩获亚洲拳击锦标赛金牌,随后又在女子拳击世锦赛中实现卫冕,紧接着又拿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拳击项目女子64-69公斤金牌。

  “当赛场上裁判举起我的手,示意我是冠军的那一刻,我内心非常平静。因为平时训练付出的足够多,我对金牌志在必得!”赛场上窦丹总是霸气十足。但每当国歌响起时,窦丹总会热泪盈眶。“看着五星红旗升起,我就感受到了自己作为运动员的价值。”窦丹说。

  2021年9月的全运会是窦丹运动员生涯的最后一站,因为右膝的旧伤,窦丹无法承受高强度的训练,只能带着对赛场的万般不舍退役。“成为教练员,是换了个角色续写我和拳击的故事!”窦丹希望自己的未来都和拳击有关。

  角色的转换也带来心态上的成熟。窦丹直言:“以前作为运动员,只需要管好自己。但教练员就需要关心每一位运动员的状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去训练,还要对年轻运动员的心理和思想波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经历了巅峰,也走出过低谷,窦丹会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助力更多优秀的拳手脱颖而出。

  牛啸博:“老牛”不老,青春正好

  □本报记者  王坤

  被人称作“老牛”的牛啸博,不过38岁,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年轻的副主任医师、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有人亲切地唤他“老牛”,有人直接省去“啸”字,一语双关称他“牛博”。

  要说“老”,“老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扎实全面,膝、髋、肩、踝关节疾患的诊疗技术高超,各地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是有些“老资历”在身上的。

  其实他正青春。从医15年,“老牛”把爱奉献给患者,把青春奉献给事业,面对急难险重的各项任务,从不退缩,一颗初心始未改。

  初为医生,“老牛”便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做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在他众多的高龄患者中,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让“老牛”记忆犹新。

  这位老人参加过不少战役,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惨烈的铁原阻击战,战功显赫。战争结束,他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邮政局。退休后,他深藏功与名,在当地生活。95岁时,老人不慎股骨、颈骨骨折。“老牛”为其进行术前评估,请相关科室会诊,并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最让“老牛”感动的是术前老人提出的要求:用最便宜的关节、最便宜的药物……

  “老牛”说,老人并不缺钱,他有退休工资及国家相关福利补助,而且是公费治疗,但是他依然坚持用价格最低的药物和材料。

  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反复地说:“要给党和国家省钱,不能浪费”……

  “这位老共产党员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把更多的爱传递给广大患者,趁青春,为医学事业不断进步努力拼搏。”“老牛”说。

  医者,仁心。在老家和一些农村牧区,常看见“罗圈腿”走路的老年人,还有很多膝关节疼、股骨头坏死下不了炕的患者,“老牛”心痛不已。“很多人不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很大程度地减除病痛。现在人工材料纳入国家集中采购,价格下降了80%左右,真正为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更多的患者减除病痛。”

  今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肆虐。“老牛”和同为医生的爱人张江英主动请战逆行,加入一线抗疫队伍。张江英去自治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参与救治工作,“老牛”参与一线核酸采样,2个孩子被送去奶奶家。

  零下20度、大雪纷飞的夜里,在厚重羽绒服加不透气的防护服里,上千次费力地抬手;在不到2毫米厚的医用手套下,双手一次次感受着消毒液的冰冷刺骨……这背后,支撑“老牛”的,是医务人员的初心与使命,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青春号·特刊
   第07版:科技
   第08版:乌海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读图
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