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上没有了车水马龙,往来没有了熙攘行人,疫情让城市的节奏慢了下来,有一个地方,有那么一群人,却比往常还要繁忙。红蓝灯飞速交替闪烁,救护车呼啸疾驰而过……一切,只为给生命让行。
2月22日21点,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指挥部正常医疗服务保障组灯火通明。
刚刚结束了一个视频线上会议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赵海平说起虎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场生死时速的救治。
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导致一根直径约8厘米、长约60厘米的钢管从患者左前上胸壁刺入,贯通至左背部刺出。患者右侧颜面部、口唇、上下颌骨损伤严重,生命垂危,由山西省河曲县120送至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河曲县到医院,路程200多公里,送至医院时,病人伤情非常严重,处于休克状态。
分秒必争。赵海平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下拍板: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胸外科、心外科、口腔科多学科紧急会诊制定手术方案同时采集核酸样本。随后,患者被送进手术室。
决定没有迟疑,没有因等待一纸核酸阴性证明耽搁救治病情。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在没有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就视其为阳性患者,一路从急诊的隔离接诊室到专用通道、专用电梯、进入专用隔离手术间,既能保障急危重病人生命救治通道畅通,也能保证院感防控。”赵海平说。
生命绿色通道铺展,让急危重患者得到“重生”的同时,也迎接着“疫”下的新生。
2月20日凌晨,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在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15楼隔离病区,董慧芳的宝宝诞生了。
2月19日,她从封控小区由120转运至该院。医院严格按照新冠可疑孕妇处理流程为她制定分娩方案。分娩时,医护人员一直穿着防护服守在她身边,严密监测着她的产程进展,陪产并进行必要的情绪安抚。
“疫情下,我们用了非常短的时间顺利住进医院、顺利生产。入院那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希望宝宝在阳光雨露的恩泽下健康成长,生气盎然。”慧芳说。
另一产病区内,赵俊明和徐宏宇正在为宝宝取名而犯愁。
2月15日晚,夫妻俩已经收拾好准备入院,结果,第二日一早,小区封控。赵俊明焦急地四处打电话,没想到“医生告诉我们正常接收,过来就行!”
社区人员赶忙联系120转诊,徐宏宇通过产妇绿色通道入院时子宫壁已经很薄,从肚皮上几乎就能看到胎儿的形状。“送来很及时。”接诊的医生说。
2月20日凌晨,宝宝出生。
“在疫情下出生的宝宝很坚强,希望她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困难能够勇敢面对……是个女宝宝,总不能叫她坚强吧!”赵俊明打趣道。
如果没有灵感,满洲里疫情期间出生的“新星”或许能给赵俊明点思路。
2022年1月,虎年春节前夕,自治区人民医院。
刚从满洲里战胜疫情回来的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任许宏智来到医院慰问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与记者攀谈时,许宏智难掩喜悦之情,讲起了自己记忆犹新的两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
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产妇,在定点医成功产下一名女婴,孩子生下来就是“密接”,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许宏智亲自给她取名为“新星”。
一例100岁的确诊老人得到救治康复出院,如今正在家中颐养天年……
从“新星”再到“坚强”……没有什么能够阻止生命的到来,就像呼和浩特市首轮核酸检测时那场大雪,无法一直将大地笼盖,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而生命本就是种子,它会冲破土地,生根发芽,越长越韧。
2月24日,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
谈起两年来战“疫”的感想,孙德俊说了8个字:“身为医生,职责所在。”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孙德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自治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年逾花甲的老院长、国内知名呼吸疾病专家——孙德俊每日都要亲自带领查房,还会走到患者身旁,与患者手拉手亲切交谈叮嘱。
“看着一个又一个重症病人脱离危险,一天天走向康复,那种无上的光荣便油然而生,当一名医者……值了。”说道医者,孙德俊顿了顿。似乎在那一瞬,他回想了抗击疫情的日夜,也回想起自己这行医半生。
时间回退到2021年10月24日,额济纳。
一辆绿皮火车行驶在广袤的内蒙古西部大地,于12小时后,到达额济纳火车站,转运确诊患者。80多岁的老人上不去火车,医护人员就背他上去;儿童幼小,他们就一把抱在自己怀里……千里大转运,往返6次,为160名患者打通了一条跨越千里的生命绿色通道。
……
从额济纳到呼和浩特再到满洲里,在从西向东横跨内蒙古2200多公里的地理坐标横轴外,有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铺展开来,畅通无阻。从新生儿到孕产妇再到百岁老人,在百年的生命纵轴与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交叉的时空里,生命尽得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