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北疆大地,随处可见生动的劳动场景。5月18日,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新机场航站区项目部热火朝天,以“比赛职业技能 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大比武活动正在进行中。
参赛选手准备充足,拿出看家本领,以精湛的技能在赛场上一较高低,通过焊接、砌筑、打坡口、气体切割、钢筋绑扎、管件安装6个竞赛项目,从1300多名职工中选出60名技能高手,通过比技术、赛技艺学习劳模精神,展现工匠风采。
2017年以来,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开展,为我区各行业各工种能工巧匠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平台,他们有的在国防领域大显身手,有的在装备制造业精益求精,有的在新材料领域深耕细作,有的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大胆创新,涌现出“独臂焊侠”卢仁峰、“镗工大王”戎鹏强、导弹点火“把关人”洪海涛3名“大国工匠”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郭晋龙、“中国兵器杰出工匠”郑贵有、30多年打磨“毫厘之功”的钳工郑朝阳、“焊枪明星”顾秀花、“蒙药标准制定主持人”邢界红等50名“北疆工匠”。
他们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们的眼,有明察秋毫之功。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心。
在我区评选命名的首批10名“北疆工匠”中,80后女数控车工赵晶令人瞩目,看起来温柔文弱的她,在刚硬的机械世界里游刃有余,比男儿更显出色。在数控车床领域,赵晶是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能手。她加工生产的零件,是中国军工装备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她荣获”中华技能大奖”,2022年,她被聘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技能人才。
对于荣获“北疆工匠”称号,赵晶说:“这是荣誉,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发扬工匠精神,就要精益求精,用更高的专业水平创造出优质的产品。”
追求完美,不断突破提升……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创新。不断涌现的优秀工匠群体,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我感觉自己更适合到生产、研究的一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也让我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北疆工匠、内蒙古清蒙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清华大学博士后安军伟说。
安军伟潜心研究石墨烯工业化应用技术15年,把石墨烯的成本从每克几百元降到了每克五毛钱。从2016年到现在,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8项,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今年6月,安军伟和他的博士团队共同研发的年产2000吨手机散热膜石墨烯生产线达产后,每年可以实现将近5亿元的销售额,利税6000万元左右,将带动兴和县成为国家级石墨烯应用技术产业聚集地。
越是创新,越需匠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创新力。自治区总工会着眼全区高质量发展大局,注重发挥工匠人才的引领作用,深耕工匠培育“沃土”、打造工匠成长“摇篮”、广搭工匠建功“舞台”、营造工匠关爱“生态”,形成了选才、育才、用才、爱才的工匠建设体系。
2021年7月,我区启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确定全面试点地区和单位7个,项目试点单位14个,试点期限一年。包头市作为第一批全面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包头市关于打造“工匠之都”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工匠选树工作机制,搭建工匠作用发挥平台,全力培养工匠型人才。
5年来,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自治区总工会、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26家单位共同发力,随着7个方面24条具有内蒙古特点的改革措施的扎实开展,我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主人翁地位不断提高、技能体系持续创新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显著。
在我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产业工人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投身建设生产一线,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默默贡献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他们是北疆大地闪闪发光的“匠星”。
厚植工匠文化,涵养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内蒙古正为“工匠”们追梦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也期待更多的北疆工匠乘势而上、奋发作为,共同让“内蒙古制造”的底色更鲜明、品牌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