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步迈向“国家特色文化旅游 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郭成

  如何让大美赤峰一展风韵,成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热土?一直是赤峰市委、市政府不断思索的问题。

  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地域人文景观,让赤峰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北方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北京的后花园”……不可计数的美誉给予了赤峰走出去的自信与底气。

  中国共产党赤峰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围绕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大力推进全域全季旅游,加快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核心景点和精品旅游路线,做好大兴安岭、燕山山脉、西辽河流域的旅游文章,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就意味着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成为赤峰市未来五年发展的“五个定位”之一。

  多重优势奠定旅游业发展底气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八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多个文化高峰连绵不绝,素有“内蒙古名片”“内蒙古缩影”的美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碧波浩渺的达里诺尔湖、气势恢宏的阿斯哈图石阵、苍凉粗犷的玉龙沙湖、坦荡如砥的贡格尔草原、延绵数千年的红山文化、绿色生态的旅游休闲度假地……众多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汇聚在这片9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赤峰市发展旅游业的生命“源泉”。

  除了自身旅游资源丰富以外,赤峰市的人口体量和区位优势,也为其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从区位优势看,赤喀高铁开通,赤峰正式进入高铁时代,进入北京、沈阳两小时生活圈,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的赤峰正成为京津冀和东北地区游客最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京津冀有1.1亿人口、东北地区有1.2亿人口,这必将带来不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从自身需求看,发展旅游业也是赤峰400多万人口周末、假期出行,过上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中心城区百万人口巨大的消费市场本身就是对旅游业的有力拉动。

  近年来,依托旅游资源优势,赤峰市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步伐,坚定不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全季全域旅游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旅游业态不断创新,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全市已开发旅游景区近百家,国家A级景区48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7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8个,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8万人,间接就业25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市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十三五”期间,赤峰市接待境内外游客6898.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128亿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3%,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7%。

  近年来,赤峰市加快内蒙古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创建,启动了玉龙沙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全力打造克什克腾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喀喇沁旗、宁城县、巴林左旗等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及宁城县八里罕圣泉小镇、喀喇沁旗美林谷冰雪小镇、元宝山种苗小镇、翁牛特旗蒙古王城等特色小镇。依托核心资源,打造草原风光游、契丹辽文化体验游、近郊乡村游、文化研学游等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业整体提档升级,全季全域旅游布局正在逐步完善。

  赤峰市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和消费全过程,把旅游业作为产业、作为城市的品牌。以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喀喇沁旗雷营子村等多个“赤峰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引领,发展乡村休闲游、亲子游、农事体验游等周末赤峰游线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

  深挖旅游潜力厚植旅游底蕴

  蓝图铺展、战鼓催征,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赤峰市将积蓄全市的决心与意志、智慧和能量,大力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预计到202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0亿元,旅游业对经济和就业贡献率明显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和市场满意度明显提升。文旅资源实现深度开发,产品体系更加完善,培育国家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9处、国家及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3处。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4处、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3处。

  大力发展草原风光游。整合北部旗县草原、森林、湿地等优势自然资源,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草原自驾游胜地。保护性开发原生态游牧系统,打造原生态游牧文化旅游度假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和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区。科学开发西拉沐沦河生态旅游资源,做好“青山绿水、水草相依”的生态旅游文章。

  深度开发大漠极限运动游。创新开发大漠体验、沙漠极限、生存训练、攀岩抱石等项目和沙漠生态休闲旅游,打造沙漠度假类主题景区。拓展大漠游线产品,建设大漠极限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打响大漠旅游品牌。

  提档升级休闲度假游。发挥南部旗县区生态、区位优势,有序开发森林、冰雪、温泉、民俗等休闲旅游资源,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丰富完善中心城区休闲集聚功能,积极引进主题乐园、开发休闲项目、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具有赤峰特色的风情体验式商圈和文旅融合打卡地。

  创新发展历史文化体验游。着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历史文化主题景区,策划文化体验项目,研发文化创意商品,强化游客文化体验,为旅游产品“筑魂”。

  着力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赤峰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一核、两廊、多节点”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和亲子互动体验等乡村旅游精品,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重点村和接待户,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

  加快发展冬季旅游。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依托赤峰市冰雪、温泉、民俗等冬季旅游资源,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冬季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冷资源”向“热产业”转变。

  完善要素保障深耕旅游厚度

  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文旅品牌“靓”起来、文化旅游“旺”起来。

  赤峰决策层一致认为,必须加快全市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赤峰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文旅产业全域全季全时、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建设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实施文旅品牌战略,打响“寻古览胜 神奇赤峰”旅游口号,扩大传统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影响力,创新举办一批新型节事活动,推出国内一流精品演艺产品,强化旅游IP功能;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聚焦主流媒体、黄金档期、重要客源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营销推介,讲好赤峰故事,拓展客源市场,推动赤峰旅游一年四季“热起来”;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强化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互动,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全方位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推动旅游业“走出去”,力争实现国际客源市场新突破;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启动智慧文旅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用数字化赋能旅游,拓展大数据应用,提升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赤峰市将打造特色化餐饮、标准化住宿、创意型购物体系,强化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游客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实施文旅品牌战略,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和品牌影响力,激发赤峰文旅和休闲度假长效动能。

  打造特色化餐饮体系,深度挖掘赤峰地域特色美食、特色小吃,打造特色食材主题餐饮系列,培育“赤峰味道”餐饮品牌。布局赤峰美食体验地图,全方位展示赤峰美食文化、民俗风情;构建标准化住宿体系,依托地域文化建设一批富有赤峰特色的文化主题酒店,推动具备条件的酒店进入国家金鼎级和银鼎级序列;培育创意性购物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育“旅游购物中心+沉浸式文旅商业综合体+旅游购物街区”的购物体系;强化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实施重点景区与主干道路连接工程,开辟重点景区市内旅游公交专线,优先解决旅游景区景点运力问题,完善客运枢纽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公共运动休闲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服务设施,在赤峰中心城区建设市区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在重点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等地建设游客咨询服务站,在高速公路或国道服务区改造建设复合型公路服务点,统筹建设与游客量相符的停车场、充电桩,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乘风逐梦,破浪前行。站在“十四五”新的起点,赤峰旅游产业这艘大船,正满载梦想与希望,扬起风帆,朝着新的目标行进。未来,一座特色鲜明、要素齐全、配套完备、国内知名的国家特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将在接续奋斗中建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6版:赤峰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公益广告
大步迈向“国家特色文化旅游 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全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