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彩民俗 文化端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锡林南路小学分校学生在进行旱地龙舟比赛,通过比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习俗。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学生在体验端午节“射五毒”习俗。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 本报记者 尤琨 摄 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干警与凯华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缝香囊,学民俗、迎端午。韩冷 摄
呼和浩特市民在选购端午节传统饰品,寓意端午安康。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中国二冶路桥分公司的员工们展示绣好的香包。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附属幼儿园小朋友展示编好的五彩绳。 见习记者 杨林枝 摄
  □本报记者  白雪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国务院于2006年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在内蒙古各地,吃粽子、戴香囊、放纸鸢……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附属幼儿园举办了包粽子、编五彩绳等活动,让小朋友们了解端午习俗,感受传统文化;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干警与凯华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缝香囊,学民俗、迎端午;包头市中国二冶路桥分公司的员工们全身心投入香包五彩绳的编织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端午节期间,内蒙古各地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线上文化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感受节日文化,共享“云上端午”。内蒙古博物院通过线上科普端午节专属文物,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推出端午节知识线上有奖竞答,呼和浩特文明网邀请广大市民网友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晒端午”,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民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记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端午传统习俗在新时代异彩纷呈,传承着民族精神,更彰显了文化自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影像力
多彩民俗 文化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