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稳步扩面、质量为先”的原则,今年我区主推秸秆全量覆盖免少耕播种、秸秆部分覆盖免少耕播种和秸秆少量覆盖免少耕播种3种技术模式,实行差异化补助,实现高质多补。同时,我区紧扣春播关键农时节点强化机具有效供给,充分运用智能监测终端实现保护性耕作地块监测全覆盖,有力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规范实施。
端牢中国饭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耕种的优质土壤资源。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分布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我区东部的部分地区。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我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连“上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2020年起,我区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围绕落实保护性耕作“多覆盖、少动土”的核心技术,在东部四盟市34个旗县(市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持续扩大。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完成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758.9万亩和1116.2万亩,为粮食稳产丰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全区继续在9个旗县(场)实施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行动,通过连续三年实施,整体推进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原则上超过该县适宜面积的50%,努力形成技术到位、运行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同时,推进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建设,引导政策资金、技术力量向高标准应用基地倾斜,严格技术应用标准,将重点高标准基地打造成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保护性耕作配套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应用,区域特点鲜明、带动有力的示范样板。为了保障实施效果,还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技术模式及区域特点,在20个长期监测点重点开展耕地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学性状、生产成本、作物产量变化、病虫草害变化和机具装备适用性等情况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