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 点“靓”幸福生活

乌海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图为乌海市海勃湾区王元地村村貌。陈照 摄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农人在操控植保无人机作业。在内蒙古的现代农业生产中,高科技机械的加入,让农民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同时,不断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民丰薯业,收割机正在收割马铃薯。近年来,随着精准脱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乌兰察布市在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上持续加力,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60万吨左右,占内蒙古马铃薯产量近50%。本报记者 于涛 摄
兴安盟科右中旗兴隆屯嘎查的“绣娘”们正在刺绣。近年来,兴安盟各旗县市深挖非遗文化宝藏,扎实推动刺绣、剪纸、树皮画等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为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提供就业创业增收平台。本报记者 于涛 摄
村民正在采收辣椒。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发展辣椒、草莓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巴彦敖日格勒嘎查,牧民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喜笑颜开。脱贫攻坚期间,锡林郭勒盟通过肉牛、肉羊、马、驼等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实现脱贫2.4万人,73.2%以上脱贫人口从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
游客在额尔古纳市室韦农牧场的奥洛契庄园游玩。呼伦贝尔市积极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电商产业、生态产业等特色优势农牧业,切实带动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文/本报记者  来春誉

  脱贫攻坚,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内蒙古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现行标准下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嘠查村全部出列。”2021年6月22日,一份8年“战贫”答卷展示了内蒙古的脱贫攻坚成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内蒙古深入实施“六个精准”,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产业带动、教育扶持、医疗救助、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靶向施策,确保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

  在内蒙古,脱贫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嘎查村通了宽带和光纤,扶贫直播间、云超市等平台让老百姓的特产走出乡村;卫生室、文化室、文化广场和全民超市覆盖所有贫困嘎查村;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巩固提升……

  在内蒙古,脱贫地区用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致富门”。从旗县到乡村再到农牧户,基本构建起关联配套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和增收项目体系;通辽玉米、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乌海葡萄、河套向日葵、乌兰察布马铃薯和科尔沁牛肉、  锡林郭勒羊肉等“蒙字号”农畜产品产销两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防返贫、强帮扶,让脱贫基础更稳固。内蒙古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兴产业、促就业,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内蒙古57个脱贫旗县,建成1300多个“一品一村”基地、200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创建带动减贫帮扶产业园区500多个,124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内蒙古阔步前进,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出彩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发言摘登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8版:影像力
乡村振兴 点“靓”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