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负青山 初心如磐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70年书写绿色奇迹
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万木葱茏的绿色林海。
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刘志军 摄
森林防火瞭望。李任滋 摄
保持着原始本真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刘兆明 摄
我国首支林业航空消防特勤队整装巡航。张俊涛 摄
毕拉河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李理栎 摄
森林观光小火车穿行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朱清 摄
重温入党誓词。张旭 摄
幸福宜居的“慢生活”林业小镇。李浩 摄
  □刘玉荣

  这是共和国林业历史上的奇迹——从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到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后援作出卓越贡献。

  这是刻在大山里的历史丰碑——一代又一代大兴安岭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

  这是共和国的实业长子——承载着全球生态环境平衡的重任。她是祖国北疆生态脊梁,国家离不开大兴安岭,人民也离不开大兴安岭。从伐木建设到育林管护、从开发资源到保护资源,开启了新时代现代林业发展新征程。

  当历史的车轮行至202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迎来开发建设70周年。在这片英雄辈出的神奇之地,“强国复兴有我”在这里唱响!

  70年前,这里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为了向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要木材,全民参与,举国支援,从祖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组成了开发大军,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依靠简易的工具,硬生生地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木材……

  70年后,林区人早已停下采伐的脚步,转身成为护林员,日复一日地保护着林区的树木,并且亲自将自己砍伐的树木一棵棵补上。林区变得更加郁郁葱葱。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林区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开发初期的636.51万公顷、6.62亿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37万公顷、10.33亿立方米和78.39%,相当于70年里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经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6160亿元/年。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道出的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真谛。

  林业工人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有为的大兴安岭人精神风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唯有用心、动脑、力行,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青山不墨  70载林区儿女创造绿色传奇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如是感慨道。

  就是这样一个包罗10.67万平方公里的复合性生态地域,扛起了祖国北疆生态脊梁的重任,25900多座山峰构成了坚毅的骨骼,7100多条河流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1.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成了丰盈的骨肉,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苍翠了中国鸡冠的后花园。

  在林区开发建设70年岁月的长河中,生态保护建设并非始于2015年4月1日的“停伐”。

  1950年2月2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作出了筹备开发大兴安岭的决定。1952年初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长杰尔格勒带领第一批开发建设者来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图里河森工局开展筹建工作,由此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计划开发建设的序幕。

  与此同时,大批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胸怀报效祖国、支援边疆的壮志豪情,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开始了林区改天换地的开发建设历程。他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把一棵棵栋梁之材运往祖国各地,“东林西铁”享誉内蒙古自治区。

  据统计,截至停伐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采伐,并非无节制地向森林索取。1958年,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作出了“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指示。林区结合实际,提出“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的思路,就是说,植树造林的面积要超过采伐面积,这一举措一直坚持到林区全面停伐,为林区生态建设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提出建立营林村的建议,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同年11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按照“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在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三车间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林村——百林茂营林村。之后,国家林业部大力推广建设营林村的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办营林村的热潮。

  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区主业开始由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建设,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政策,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的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植树造林没有因木材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地植树造林,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每年造林一万亩。”今年60岁的库都尔森工公司育林林场职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林场的号召。“造林季节性很强,春季顶浆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4、5月份,林场职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查看土壤化冻情况,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化冻够深了抓紧造林,生怕错过最有利的时间。” 

  今天我们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见证了林区统筹采伐与保护的生动实践。据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多年来林区始终保持林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的态势。据统计,林区开发建设70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的营造林奇迹;实施天保工程20多年来,创造了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5个百分点的奇迹。

  国家使命  70载绿色发展脚步不停歇

  作为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实业机构,自开发建设以来,林区一直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地发挥“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特殊功能,几代大兴安岭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仍牢记“国之大者”,把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共抓生态大保护,做靓生态底色。

  70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国有林区改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内蒙古森工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落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统筹治理管好林,编辑出版了《大兴安岭植物志》,配合属地政府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毁林开垦整治、“绿盾”等专项行动,全面遏制非法侵占林地行为。

  青山为证,绿水为凭。从林区开发建设初期到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从全面停伐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将森林防火作为保生态的主引擎,紧紧围绕“四问”要求,强弱项、补短板、控风险、提能力,聚焦“严、细、实、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实现了“不发生人为较大森林火灾、不发生影响较大自然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森林资源和经济损失。目前,林区已有效建立了“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形成天空地一体化防灭火体系,推动“人防”向“技防”转变,将“互联网+督查”系统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灭火各个环节,织紧织密森林防火防控网。 

  2020年6月15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实施“南兵北调”,从南部、东部、中部林业局调集795名森林消防队员和林业专业消防队员,进驻北部原始林区、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易发雷击森林火灾的区域,执行靠前驻防任务。如今,“南兵北调”“北兵南调”、靠前驻防等举措广泛用于林区森林防灭火中,根据林区区域间气候不同、防火紧要期时间差异,有效合理调配防扑火队伍,解决北部、南部林区各单位防扑火人员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

  2021年,内蒙古森工集团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工作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完成后,大兴安岭林区公网覆盖率将由现在的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茫茫林海中将架起一条信息“天路”,筑起一道生态建设的“防火墙”,为实现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提升林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能力与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同等重要。签订森工集团、各森工(林业)公司、林场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明确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9‰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1%以上,苗木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的“四率”指标,有效推动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林区成功扑灭230起森林火灾,当日灭火率96.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528万亩,全面完成“四率”指标,夯实了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

  林区的生态实践远不止于此。森工集团还大力推行管护、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护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林区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处,旗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2处,自治区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83万余公顷。此外,林区还建立了湿地保护小区26处,受保护湿地面积63万余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2.74%。

  生态优先  70载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版图

  “这几年,林区的天越来越蓝了,水越来越清了!空气呼吸起来顺心,职工收入放心,漫山遍野看起来开心!旅游和产业不断发展,日子过得更舒心了!”林区干部职工用“四心”来形容亲身感受到的可喜变化。

  “绿色GDP”,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绿色发展方向,是林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2021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介绍说,2018年,内蒙古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60亿元。周义哲提到的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还有旅游、林下经济等融合效益。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不为青山,难留金山。

  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林科院专家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6160亿元/年,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坐拥价值千亿“绿色碳库”。实际上,早在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就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2017年,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2021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截至目前,林区森林碳储量17.2亿吨,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3195万元。

  “双碳”目标明确,到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同期森林蓄积量可力争增加到6亿立方米,能够承担十分之一的任务,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能够承担起绿色“压舱石”的底气。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始终坚持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拓展旅游南北东三大板块,94个重点项目纳入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规划,55个重点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内蒙古航旅集团达成通用机场建设共识。营造沙棘、西伯利亚红松等经济林8.65万亩,种植中草药1.7万亩(“十三五”期间)。完成内蒙古森工绿色产品网络平台、APP项目技术框架建设。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内蒙古森工集团正在不断开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

  发展林下产业是林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区实现富民强企的重要途径之一。70年间,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立足林区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驯鹿、水产等林下种植养殖业,推进沙棘、榛子等经济林培育。

  森工集团依托林区丰富的林下产品,致力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精深包装、统一产品推介、统一价格供应,全力打造“冷极”品牌。2020年12月2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时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下产品冷极旗舰店正式落户牙克石。“冷极山珍”“冷极冰泉”“冷极醇”……曾经“五花八门”的林下产品统一披上“冷极”盛装,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赢得了广泛赞誉,产品销售持续走高。

  线下好口碑,线上不停歇。林下产品公司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流量带动线下产业发展。“冷极”品牌接连入驻微商城、淘宝、抖音、快手、亚马逊等平台,全面开启线上销售。同时,委托外部公司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力求在外观和产品理念上既蕴含林区特色,又符合当前互联网生态系统下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仅在中粮电商平台“我买网”上,开启线上销售不到1个月的时间,林业产品公司林下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了76万元,“冷极”品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参加展销会、产销对接会、线上直播+线下推广……2021年,森工集团多措并举,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有力促进林下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提升了林区特色品牌知名度。

  一张蓝图绘到底,深耕绿色谋蝶变。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下”到“线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林区林下经济正沿着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迈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党旗高擎  70载初心如磐厚植绿色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如果70年林区开发建设是厚重的史诗,那么党的建设就是贯穿其间的红色主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林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开发建设前辈克服极端严寒,战胜雪岭冰河,人欢马嘶、昼夜奋战、单局“日产万米”的火热场面每天都在激情上演,铸就了大兴安岭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厚植于代代务林人心中,传承至今。

  1954年末,图里河林业局组建一年后,及时正式成立了局党委,西尼气、伊图里河两个局成立了党总支,归图局党委领导,有了党的领导核心,各级党、政、工、团的班子陆续建立与健全起来。这对于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团结奋战、大干苦干,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木材生产任务、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图里河林业局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林业战线红旗局”光荣称号。

  针对林业生产露天作业,点多、面广、线长、分散,开发初期党员数量极少的实际情况,杰尔格勒十分重视林区的党建工作,在他的领导下,除各林业局、厂建立健全了党的委员会,各基层生产单位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一方面教育现有党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杰尔格勒要求组织部门积极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有计划、有组织地吸收入党,从而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林区发挥得越来越显著,职工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万千栋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大兴安岭林区,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林海,把子孙留在了这里,一代又一代,挥洒热血,无怨无悔,把栋梁之材源源不断运往祖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建设。

  “1961年8月,刘少奇主席视察林区,对林业体制和森林资源经营方式提出要求,特批为林业工人每人每月供应1斤黄豆,被林区人民亲切地称为‘营养豆’……”2021年5月,库都尔森工公司爱林林场的一处火烧迹地造林点,党员们围坐在草地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聆听党支部书记王书玉讲述林区故事。

  “我们要永记党的恩情,既要永葆党员的‘初心红’,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还要用双手厚植‘兴安绿’,践行务林人的职责和使命,让这片绿色生生不息。”王书玉的一番话激发了在场每位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党员就要成为一面旗帜,时时刻刻做在前、冲在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党员的身影。”大家一言一语地诉说着内心的激动。

  主题党日活动后,全体党员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大家三五成群,分工协作,卸苗、挖坑、整地、运苗、栽植、培土。远远望去,身着迷彩服植树的党员们和苍翠的山林融为一体,鲜红的党旗和党员先锋队队旗在造林地里飘扬……

  维护大兴安岭的生态安全,是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赋予林区的重大政治任务。

  初心不改,续写荣光!70年来,林区始终坚持以史为鉴以学促行。2021年,森工集团党委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线,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求,围绕“红色引领绿色、绿色筑牢红色”主题,充分挖掘大兴安岭红色精神,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开展专题研讨,带头讲党课、参加组织生活会,推进理论武装走深走实;通过讲好“深悟思想跟党走”“万顷栋梁出林海”“赤子丹心耀北疆”“护林植绿筑脊梁”四个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凝聚新时代务林人精气神。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抓项目、抓改革、抓党建,努力打造四张名片,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70年来,林区历届党政班子薪火相传、真抓实干,林区2.7万名共产党员热忱奉献、率先垂范。他们始终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杰尔格勒等老一辈创业者扎根林海、守护绿色,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李庶坤等林业建设者秉承“左手砍树、右手栽树”、采育结合的理念,留下了万顷林海;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把毕生精力献给林区开发建设事业,临终将全部财物交给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颜士文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人迹罕至的摩天岭森林防火瞭望塔,用自己的青春和毅力守望绿色、护卫林海;全国优秀党员、根河林业局原副局长、优秀的火场指挥员于海俊同志,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雷电火灾中,被火烧站杆意外砸倒,不幸因公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时代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正是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回的信心,诠释了大兴安岭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切实让职工共享“党建红利”,森工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党建+民生”工作模式,从职工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据统计,2021年,林区各单位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结重点民生项目408条;开展“我帮你”活动2469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开展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全部完成中央第八巡视组移交89件信访事项,100%化解信访积案。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提供60处防疫场所,累计发放物资价值207万元;履行社会责任,疫情期间向满洲里市捐款300万元,配合组织900名志愿者,全年未发生突发疫情事件,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更加向好。

  2021年,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全面报道了森工集团党委“以红色故事引领绿色发展”的典型做法。

  2021年,森工集团作为自治区唯一受邀的国有企业,在央视财经频道“信物百年”节目讲述了“一把弯把锯”的故事。

  ……

  民惟邦本  70载书写幸福民生画卷

  “快过节了,知道你们生活有困难,我特地来看望你们。”“希望你们住房条件尽快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时隔8年,习近平总书记温情的话语,仍时时萦绕在郭永财一家人的心间。“怎么也想不到习总书记能到我们家。”郭永财回想总书记到自己家里的情景激动不已。

  如今,住在温暖的回迁楼房里,棚改居民郭永财再也不担心晚上会被冻醒。他说:“总书记关心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现在我们告别了‘板夹泥’房,想邀请他到新家坐坐。”

  不仅郭永财难以忘记,林区人也将铭记。2014年1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边陲的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林业职工群众,他在郭永财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情况,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不仅为棚户区的居民带来了温暖与关怀,更给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2014年,郭永财一家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板夹泥”房,搬进了新居。现在,老郭一家已经在敞亮的楼房里度过了8个春节。

  为了把温暖送到更多的棚户区居民心坎上,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将棚户区改造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林区之力,重点部署、重点督办、重点推进,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打响了棚改“攻坚战”。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共和国林业长子”。1952年,开发建设之初,贯彻“先生产、后生活”和“边生产、边建设”的建设方针,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棚改之前,许多职工仍然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建公助”的板夹泥房屋中,房屋阴暗狭窄,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住房问题成为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已逐步上升为林区内外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亟待解决。

  2008年,在没有政策、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森工集团筹措1700万元建设资金,在得尔布耳、金河等企业进行了棚户区改造工程试点。当年新建住房1万平方米,260多户林业职工喜迁新居。

  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启动了东北四大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全面改善林区职工居住条件为目标,以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林场撤并、职工移居下山为载体,以林业局局址为核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

  2009年,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拉开帷幕,17个林业局的数千施工大军开进工地,抢工期、抓进度,同年完成改造面积60.2万平方米。

  2014年,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35333户,已基本建成14236户,交付入住1.2万余户。

  2015年1月,经过两轮的摇号抓阄,林区6630户棚户区居民拿到棚户区改造异地建设牙克石二期、海拉尔一期新房钥匙,告别住了几十年的“板夹泥”房,搬入牙克石、海拉尔,享受现代都市生活。16万户林业职工因棚改工程受益。

  森工集团结合棚改工程实施了生态移居工程,将124个建制林场的居民整合撤并,对保留居民的36个中心林场进行标准化建设,5.22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职工居民搬出大山,圆了安居梦。这一举措放大了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效益,让久居深山的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深山远山搬迁扩大了林区腹地无人区面积,减少了森林腹地的人为干扰和火灾隐患,降低了森林资源管护成本,恢复造林地8.4万多亩,森林资源生活消耗大幅降低,每年可减少森林资源蓄积消耗近3万立方米,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长期以来,森工集团党委、森工集团把解困脱困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林区构建起“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各方参与”的林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长效工作责任机制,以森工集团工会为龙头,所属森工公司工会、帮扶中心为支撑,二级帮扶站点为前沿的“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三级帮扶工作网络体系,搭建了救助、维权和服务为一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平台,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森工集团工会认真落实“四个一批”和“点对点”帮扶计划等措施,建立了困难职工联系卡,将困难职工的联系人统一确定为基层单位工会主席,行政领导为帮扶责任人。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措施”的要求,积极走访入户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新增和脱困情况,将点对点帮扶记录及台账汇总、编制成册并存档,采取精准帮扶措施,积极整合运用各方资源,健全工会常态化帮扶机制,做到网格化管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林区共筹集送温暖、日常救助等帮扶资金4578万元,帮扶各类困难职工5.7万人次。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一助一”、“多助一”活动。

  森工集团还开展“春送岗位”,举办职工技能培训班,增强困难职工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夏送清凉”,慰问生产、基层一线和户外工作者,发放凉席、凉帽、凉枕等防暑降温用品;“十三五”期间筹集“秋送助学”助学资金近1155万元,使3831名困难学生通过资助圆了大学梦;“冬送温暖”,每年冬天组织患慢性病职工进行温泉疗休养。“三八”节走访慰问困难女职工……林区各级工会深入开展“服务职工、精准救助”主题解困脱困系列活动,采取送政策、送医疗、送助学、送物资、送资金等多种帮扶措施,做到区别情况、因户施助、分类帮扶、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努力实现了“全覆盖、不遗漏”的工作目标,真正把解困脱困工作做成了暖人心、聚人心的“民心工程”。

  森工集团重点加强林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对林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进行全面走访调研,严格规定帮扶中心建设标准、完善制度措施、规范工作流程,在各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执行。目前,林区有标准化帮扶中心23个,一站式帮扶大厅面积1427.3平方米,配备帮扶中心专兼职工作人员83人,实现了组织体系化、工作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工作制度化“五化”建设。

  与此同时,森工集团工会在林区建设场科级标准化二级帮扶站188个,使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要求得到具体落实,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经成为工会服务大局、联系职工、帮扶维权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精准施策,注重项目帮扶和智力帮扶,把“输血”解困变为“造血”脱困。森工集团工会围绕林区“1+N”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的总思路,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旅游产业等,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走发展家庭经济的勤劳致富之路。

  阿龙山森工公司阿乌尼林场党总支书记刘超牵头,对原冷库房屋、设施进行修缮,对原报废设备进行改造更换。冷库现有面积400平方米,经营范围主要以收购蓝莓、红豆为主,野果年吞吐量在200余吨左右。冷库投入使用后,2016年—2020年,阿龙山森工公司工会重点对这个单位的职工进行贷款扶持,累计贷款金额达210万元,职工以入股形式先后投入资金达100余万元,实现产值500余万元,扶持困难职工户数达到29户,脱贫21户,带动就业16人。

  ……

  制定详细的扶持计划、措施、方案,由原来的生活救济型向生产自救型转变,由原来的送钱、送物向送项目、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转变。森工集团工会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除采取集中或基地现场指导等方式抓好技术培训外,还为经济户购买书籍、光盘等技术资料。此外,各级工会还采取“订单培训”的方式,举办了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蒙古族刺绣、烹饪、月嫂、雪雕等一系列热门实用的培训项目,帮助困难职工掌握增收致富技能。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群众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十三五”期间,森工集团工会下发家庭经济贷款4358万元,扶持家庭经济户4545户,脱贫865人,选树创业带头人472人,带动就业3122人,使发展家庭经济,真正成为停伐后职工转岗分流,实现困难职工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坚持政策性安置转业军人。2021年以来,又先后招录510名大学生加入绿色事业的行列,为大兴安岭增添了新鲜血液和青春跃动的底色。连续多年为职工增长工资,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超过7万元。畅通纵贯林区的“岭业大通道”和2600多公里的连接林场路、经济节点路,串连起山里山外的世界。

  不负时代之召,不负人民之望,不负青山之托。跨度70载烙印当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用万顷碧波支援了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创造了万千栋梁出林海的奇迹。三代林业人艰苦奋斗,从林木砍伐到停伐转型,成就了护林植绿筑脊梁的伟业。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依旧用奔涌的绿色向世人展示她完美的容颜,长木苍翠,白云横飘,莽茫林海,云卷云消,林果飘香……从“增绿”到“守绿”,一项项务实有力的举措落地生根,一场场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更需接续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70年书写绿色奇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区域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不负青山 初心如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