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些年的《马可·波罗传奇》到《昭君》《驼道》,再到民族歌剧《青山烽火》、现代晋剧《武汉鼎》,呼和浩特市文旅投集团的每一部作品都充分展示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故事,而这些精彩的剧目也深受观众的喜爱。
“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是我们集团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文艺创新与创作,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故事广泛传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文艺工作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以文艺作品为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展示的窗口,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集团负责人表示。
8月7日至12日,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第十四期全国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内蒙古分营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举办,活动让来自各盟市的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正能量。
来自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的张同学非常兴奋:“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与各民族的青少年交朋友、手拉手、心连心,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在和林格尔县城关镇喇嘛湾村和西沟子村交汇口,去年新建起一座漫水桥,名字就叫“民族团结桥”,这座桥改写了喇嘛湾村和西沟子村村民“过河看天”的历史。2021年5月,和林格尔县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启动“民族团结桥”施工,经过两个月建设,彻底解决了相邻两村各族群众多年来的出行难问题,大大提高了两地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这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正是呼和浩特市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日,正在加紧建设中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施工现场,塔吊林立,一派繁忙。“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是国家重点项目,今年项目将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具备装修和设备安装条件,2023年8月全面建成使用。”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宏观上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到微观中民生工作的枝叶关情,我们总能清晰地感觉到呼和浩特民族团结进步的蓬勃脉动。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倾力打好“三套组合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红利。
坚持与发展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部署“六大产业集群”产业链与创新链。现代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000亿元大关,连续3年保持增长,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乳业成为第一个全链条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支柱产业,“中国乳都”成为呼和浩特最响亮的城市名片;工业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8家,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4家,均居全区首位。
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落实草原生态治理保护奖补、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在全区率先建立“林草长制”,建成林草生态大数据平台及种质资源库,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3.7万亩;出台《呼和浩特市湿地保护条例》,大小黑河、哈素海、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生态项目陆续实施;国土绿化全面加速,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殊荣。
坚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呼和浩特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经济基础,70%以上财力用于发展普惠共享的社会民生事业,棚户区改造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厕所革命”、燃煤散烧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的项目全面实施;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大脑升级到3.0版,入围2021城市数字化治理百强榜、城市数字化转型百强榜,获评2021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据统计,201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共投入扶贫资金15亿元,2个贫困县摘帽、207个贫困村出列、6.5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新增城镇就业20.7万人,总量连续多年在全区排名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
一路走来,构筑美好幸福家园“共同体”,呼和浩特驰而不息,精耕细作。如今,仓满廪实,硕果压枝。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全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稳定增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在全区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重大使命中体现首府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呼和浩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