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80余件红山·良渚玉器“合璧”亮相

  □本报记者  马芳  

  实习生  李佳  王浩

  “C”形黄玉龙、兽面纹玉柱形器……来自内蒙古、浙江、辽宁的280余件套精品文物集中亮相。8月25日,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物局主办的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

  本次展览是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展出文物以玉器为主,其中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51件、三级文物43件。主要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发达的玉文化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等三大部分进行展现。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杭州市临平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15家文博机构参展。

  在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的专业讲解下,现场观众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历史起源以及出土文物的特点有了更多了解。

  “这次展览让我全面了解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更带给我视觉上的震撼,尤其是‘C’形黄玉龙,很难想象当初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参展观众王婧说。

  据了解,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支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内蒙古东部及辽宁北部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以具有礼制雏形的庙、坛、冢祭祀文化和极富内涵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源头之一。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浙江杭州良渚遗址而得名,玉器是良渚文化代表性的器物。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副馆长刘涛说:“能参加草原文化节的展览感到非常荣幸,这次我们精选了将近80件高等级玉器来参展,主要以玉璧、玉琮等为主。通过展览能让内蒙古朋友欣赏到江南文物的代表,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更多地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和碰撞,通过这样的走亲活动让我们越走越亲!”

  “这次通过以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两大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展示,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尤其‘C’形黄玉龙是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博物院展览,希望能有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院,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8版:文件
呼和浩特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暨10万吨颗粒硅项目开工奠基
280余件红山·良渚玉器“合璧”亮相
让我们一起聆听永恒的旋律
全区第39个民族团结 进步活动月启动仪式举行
中国·内蒙古第四届牧草产业 大会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开幕
赋能乡村教师
草原全媒系列接力直播《命脉》第三期重磅推出
全国旅游管理博士后学术论坛举办
“感悟中华文化·畅游祖国北疆”活动启动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同培养工匠人才
自治区政府与国务院第九次 大督查第二督查组衔接工作
自治区政协召开知情明政吹风会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