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水青山擘画美丽内蒙古

  □内蒙古财经大学 李雪敏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相互依存、嵌套组合的复杂系统共同体,不仅具有各自内在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发挥着多应用目标的生态功能及经济功效。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中更显重要、迫切,也愈发成为全国各地区,尤其是资源富集省市的建设主思路。

  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设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确定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这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大步伐,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内蒙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体布局持续推进

  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自治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肩负起、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更大成效,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奋力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织出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公安厅等主体牵头,各旗县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等多方配合的“生态质量保护网”与“生态系统稳定网”。

  在充分促成绿色发展成为全区发展普遍形态的同时,推进重点任务落细落实,发挥突破、带动作用。“一湖两海”综合治理项目带动呼伦湖成为国家首个开展水生态监测及考核评价的湖泊,“一湖两海”水质保持稳定;推进察汗淖尔生态保护与修复,动态监管44家涉水企业,流域地下水调查评估项目基本完成,地下水水位呈回升态势;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完成干流及主要支流排污口现场排查,深入开展“清废行动”,率先开展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流域内35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4.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加强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编制印发“十四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对“两高”行业项目环评提级审批,严格执行新建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政策,综合治理不断深化拓展。

  高质量发展指路领航

  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美丽内蒙古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自治区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也走向深入。

  蓝天保卫战方面,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突出抓好工业、燃煤、机动车污染治理,实施钢铁、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4家,完成工业窑炉整治81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45项、“散乱污”企业整治181家、工业企业物料堆场全封闭改造53个、燃煤散烧整治11.59万户,建成自治区本级及中西部6个市重型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控平台。全区优良天数比例89.6%,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9%,重污染天数比例0.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包头市成功列入国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城市,完成燃煤散烧整治4.2万户。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加强联防联控,及时联合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

  碧水保卫战方面,加强不达标水体治理,推动河湖长制与国考断面深度衔接,16个断面水质升类。制定实施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取缔封堵或停排入河排污口149个。完成148个旗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55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依法新增划定水源保护区93个,推动3个工业园区退出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初步测算,全区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65%,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5.8%。解决额尔古纳河流域以及达里湖、岱海背景值影响问题取得重要突破,对于自治区科学有效开展流域河湖水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呼和浩特市以提升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为抓手,全力推进小黑河三分闸前断面消劣,2021年9月以来连续4个月水质达Ⅲ类。兴安盟哈拉哈河入围首届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10.5万亩耕地安全利用、1.29万亩耕地严格管控、3个重点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任务,将139个建设用地地块纳入优先管控名录,调整优化涉及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的94个旗县(区)治理规划,完成3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9.54%、同比提高2.69%。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成功申报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成功申报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联合北京等4省市建立华北地区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合作机制,严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审核,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反馈的38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包头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3个试点模式列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案例予以推广。

  生态屏障建设任重道远

  现代治理范式纵深突破

  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已迈出重大步伐,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正在解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向好,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仍然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为全区的大气污染防控和双碳目标实现带来巨大挑战,城市空气质量有待提升;生态用地破碎化、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等问题依然突出;水环境超载、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普遍。

  二是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弱项。森林生态体系中乔木纯林面积占比较大,乔木整体质量不高;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土地沙化问题突出;自然保护地之间缺少必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区域生态孤岛化、碎片化明显。整体来看,全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空间结构、质量和稳定性还存在短板。

  三是治理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部分地区缺乏长远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简单化、割裂化:多元主体能动性尚未充分发挥,重发展、轻保护的传统思维仍然存在;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有些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导致落地难。

  为积极应对生态屏障建设途中的各类挑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亟需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境界推进拓展。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自然—政府—市场—社会”一体化治理体系:将自然调节纳入生态合作治理框架,在生态治理与修复过程中更多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制定实施《自治区“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推进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颗粒物及VOCs组分监测站和包头市空气、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等站点建设,做好例行监测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监测评价工作。继续推进自治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发布《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积极做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相关工作。

  从严落实督察整治任务。做细做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对照新一轮中央督察反馈意见、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等,组织开展举一反三排查整治,及时制定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狠抓整改落实。加快推进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整改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督察、“点穴式”督察、派驻督察,提高督察技术保障能力和效能。

  多维度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严格落实台账管理、跟踪监督、整改销号制度,推动重点问题整改。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监管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出台地方标准。强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监督管理、支持激励,推动各地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只要全区上下坚持知行合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锚定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环境优美、岁岁安澜、经济繁荣、城乡融合、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美丽内蒙古定将成为祖国北部边疆最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区域新闻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深大城际铁路深圳段迎来重要节点
邮储银行包头市分行 成立固阳县首家“送国债下乡”宣传服务站
做好税收“话务员” 架起税企“连心桥”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
额济纳海关:筑牢口岸监测防线 守护国门生物安全
坚守一线 青春无悔
绿水青山擘画美丽内蒙古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