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九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幅幅壮丽绚烂的“丰收画卷”正徐徐铺展。
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7亿亩,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十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2528.5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3840.3万吨,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内蒙古正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保障优质粮畜产品供给,全面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党政同责扛起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扩大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增加高油高蛋白大豆供给,稳定马铃薯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管护,突出政策与重点项目导向,调动和保护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产,在主要粮油生产旗县(市、区)推进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等综合措施,推广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品种。支持水利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发展旱作高标准农田。试点实施“引黄滴灌智能技术集成及其产业化”项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产粮又缺水”矛盾。
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和保护性耕作面积,改良盐碱化耕地,推进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作物轮作常态化,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
到2025年,内蒙古粮食面积将稳定在1亿亩以上,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内蒙古一直在行动。
9月8日,由内蒙古日报社策划的大型全媒体系列接力直播《命脉》第四期“沃野平畴五谷丰”重磅推出。从兴安盟到乌兰察布市、再到巴彦淖尔市,记者与专家学者走进沃野粮田,纵览丰收图景,寻味塞外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