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地勘队伍,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472勘探队。这支在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2年成立因而得名的472勘探队,如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伴随着我们共和国的成长,472勘探队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
让我们翻开那尘封的档案,看一看这支地勘队伍艰苦奋斗50年获得的辉煌成就:自建队以来,472勘探队先后探明了霍林河煤田、宝龙山煤田、塔拉营子煤田、金宝屯煤田、白音华煤田、贺斯格乌拉煤田、吉林郭勒煤田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勘探项目,累计完成进尺139.11万米,施工钻孔4949个,提交地质报告84件,已经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36亿余吨,为地方煤炭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就是说,他们勘探出了当时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矿和被国家确定为13个超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白音华煤田。
我们拿一个数字来证明一下:累计完成进尺139.11万米!这说明472勘探队自成立以来,所勘探的深度,比通辽市到呼和浩特市的行车距离还要多出200多公里。而这每一寸进深都是472勘探队的职工用血、用汗、用泪凝结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支英勇顽强的勘探队。
辉煌五十载 他们“心中装着一轮太阳”
“总有一个理想在大地深处闪光……一路踏醒荒原梦,点点灯光映苍茫,哪里有无尽的宝藏,哪里就有我们的营帐……”五十年来,472勘探队几代人一直用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心唱着这首《心中装着一轮太阳》的472勘探队之歌。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解决煤炭供需紧张局面,吉林省把找煤勘探的目光盯在了当时本省最北部的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境内的霍林河(哲里木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和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决定,在霍林河组建一支勘探队伍,对霍林河地区进行煤田勘探,因此,在国家“四五计划”期间的1972年,一支崭新、年轻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在霍林河应运而生,这就是当时的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472勘探队。
当时,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从本公司各个勘探队中抽调身强力壮、年富力强的勘探队员和部分干部,负责筹备组建472勘探队,又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录用了一批知青,作为472勘探队的新生力量。1972年3月1日,472勘探队在霍林河畔正式成立。
472勘探队组建成立后,当年就开动了生产钻机,对霍林河地区进行全煤田野外勘探工作。他们当年就完成了沙尔呼热地区年度勘探生产计划任务。当年施工并验收钻孔10个,完成钻探工程量4400多米,所施工的钻孔,孔孔见可采煤层,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获得煤炭储量11.2亿吨。一个前景远、储量大、埋藏浅的大煤田已经初步显现。
霍林河地区发现特大煤田的消息马上引起了各方的重视,1973年初,勘探会战在霍林河展开。会战勘探指挥部调动472勘探队整建制、102勘探队、112勘探队、203勘探队部分钻机组和普查大队大部分力量,集中了21台千米钻机,配以合地震、电法、测量、地质、水文、测井、化验等几乎所有的专业队伍,当时可以说是举吉林全省煤田勘探之力,仅此还不足以完成这次会战,他们又从省外的江苏、贵州、青海煤田地质勘探部门调配了14支专业队伍驻扎霍林河,远在西安的航测大队还派出航测专家前来支援。各路勘探力量从四面八方迅速赶往霍林河,组成了一支1500多人的会战大军。
一场空前的地质会战就这样在霍林河这片荒原上展开。
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1973年8月末,野外勘探会战提前3个月完成了工期。档案馆里保留着这样的总结性记载:“施工钻孔455个,全部取芯,共完成钻探工程量92529米,当年12月25日提交的《沙尔呼热露天精查报告》一次审查批准,获得精查储量19.5亿吨。”
1975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对开发霍林河煤田作了亲笔批示。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霍林河煤矿很快筹备上马。
霍林河一露天矿勘探任务完成后,472勘探队又对霍林河煤田二露天矿进行了不间断的勘探工作。同时也对霍林河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了煤田勘探。
1972年—1997年末,累计完成进尺72万米;施工钻孔2914个;已经探明霍林河煤田储量131亿余吨;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0多件。真可谓472人踏遍了霍林河的山山水水,他们的勘探足迹遍布霍林河大地。
2004年,历史再一次重演了1973年的霍林河勘探会战场景,472勘探队再次扮演了主角。
2004年初,472勘探队参与了白音华煤田二、三号露天矿勘探工程的招投标,通过472勘探队的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在众多竞标对手中,以优质的服务,过硬的技术,合理的价格,必备的资质,从强劲的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取得了白音华煤田二、三号露天矿勘探工程。472勘探队迅速组织了116台钻机,仅用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钻探工程量12.37万米,完成钻探孔549个,钻探特甲级孔率100%,测井甲级孔率100%;获得储量22.03亿吨。472勘探队再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09年6月26日,在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浪潮下,472勘探队在通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了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四七二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运行,实行内部企业化管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司在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内部企业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队伍重组步伐,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加大矿山服务力度,除承担公益性地勘项目外,还承揽社会性地勘项目,促进煤田地质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02年—2012年是我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黄金期”,472勘探队作为霍林河煤田的开发者、建设者之一,紧握发展机遇,抓住黄金周期,累计探明储量206亿余吨,为地方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2年5月,通辽市能源局委托四七二公司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矿区煤炭地质勘查成果总结报告》,为《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矿区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地质依据,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合理调配煤炭资源产能。
历经五十载,472勘探队以其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创造奇迹,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几代人栉风沐雨呕心沥血 “我为祖国找乌金”
“我为祖国找乌金!”这是472勘探队几代人的追求。
一个人,无论他的理想有多么美好,都要经历现实的考验。这一点用在煤勘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50年来,山河作证,几代472人用他们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开创者之歌。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物件,见证了472老地质勘探队员克勤克俭、艰苦朴素、豪情满怀的奋斗历程,也串联起几代472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而艰苦创业、开拓市场、转型升级、开创新局的发展史。
1972年,472勘探队成立之初,霍林河条件十分艰苦,气候十分恶劣,冬天“白毛风”,夏天蚊虫叮。年平均气温低,无霜期短,冻土天数多,一年四季,刮风不断,春、秋、冬三个季节,常常是无理由地刮起大风。就是在夏季,也时常是有刮风伴随,早晚温差大,真可谓“早穿棉,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这里的气候,给野外勘探施工带来极差的条件,增加了勘探施工难度。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是十分艰苦的,粮食全部靠供应购买,因为缺少细粮,当时的城镇居民每月只能有一、二斤的细粮供应。因为是从事煤田地质野外勘探,属于特繁工种作业,经过向当地政府部门积极申请,特批给472勘探队野外勘探的职工们每月5公斤细粮,也叫饭盒粮,要凭内部印制的细粮票限量购买,其余要全部吃玉米碴子和玉米面,副食基本上是以白菜汤和大咸菜为主。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472勘探队全体职工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提起1973年的霍林河勘探会战,那一代的老职工们怎能忘记。
霍林河地处荒漠的牧区和几百公里不见人烟的边陲地区,会战开始时最大问题就是解决一千多人的居住。驻地在茫茫草原深处,除了有当时建设兵团驻扎的“五七”镇外,只有青天一顶,枯黄草原一片。初春三月乍暖还寒,白毛风雪稍不留神就会铺天盖地袭来,气温也会骤然下降,紧裹着毛皮大衣也无济于事。会战队伍千里迢迢日夜兼程赶到这里,钻探工人没有住处,就把废地窨子、破房子等凡是人能住的地方都清理干净,搭上板铺就能住人,比睡在旷野强多了。当时霍林河仅有的、而且是无人居住的“三栋房”、“五栋房”也都被地质勘探队员们收拾一下,住上了人。
霍林河的七八月份,天无晴日,阴雨连绵。钻机搬迁,时常赶上下雨,钻场内泥水一片,职工们顶雨大干,个个浇得成了泥人儿。为了防雨水、防潮湿,工人们把自己身上的雨衣盖在机器上,一线工人们淋着雨继续搬迁,经过不停顿地奋战,终于保证了新钻孔按时开钻。
再说白音华煤田的勘探,其艰苦程度也不亚于当年。白音华煤田二、三号露天矿勘探属于立项快、上马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超常规勘探工程,在国内尚属罕见。按照甲方的要求,必须在5月—9月中旬有限的施工时间内,全部完成两个露天矿设计12万多米的钻探工程量,全孔取芯,钻探特甲级孔率和测井甲级孔率必须达到100%。
面对这样的艰巨任务,472勘探队上上下下切实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同时,也涌起了一种大战来临的刺激和兴奋。为了抓紧工期,啃下这块硬骨头,从3月份就抓紧备战,他们派出先遣队开往白音华,载着装备的车队经过两天的跋涉,进入了只有零星几户牧民的白音华作业现场,4月初的西乌珠穆沁草原冰封雪冻。在这空旷的原野,前往一线的职工吃住成了棘手的难题,没有房屋,职工就住在牧民的牛棚里;没有床,就把钻杆一排当成床铺;没有新鲜的蔬菜,就以带来的干菜、土豆下饭。生活的艰苦没有吓倒英勇的472人,作业的艰难每天都在考验着。为了尽快开钻,大家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挖掘泥浆池。一镐下去一个白印,几镐也挖不出一个碗大的坑。虎口震裂了,双脚冻僵了,哈气在帽子上结成一层霜。尽管这样,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反正越战越勇。
472勘探队几代人靠的就是这种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成功的背后,是472人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继承和发扬地质勘查行业“三光荣”、“四特别”(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迈向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七二公司承载着几代煤勘人的赤诚之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担当新作为,在新时代的激扬乐章中阔步前行,持续为地方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四七二公司是一支专业从事煤田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灾治理、煤矿土石方剥离及矿床疏干排水工程的队伍,曾获得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中共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委员会、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授予的“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的“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先进单位”称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授予的“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称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领导小组授予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奖;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授予的“2006年全区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东煤地质局授予的“金刚石冲击回转钻进工艺优秀科技成果奖”等40余项荣誉。
近年来,面对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融入“双碳”目标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路径,四七二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主业、奋起突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把握市场机遇,抓住生产经营不放松,聚焦深化改革不止步,坚持从严治党不松劲;上下同心、承压奋进,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发展根基,厚植发展优势;起步良好、亮点纷呈,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勘查主业不断稳固,多种经营快速发展,重大项目推动有力,合作经济显现成效,实现了企业的长足发展。企业营收、利润同比实现“双增长”,职工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多;“三地五矿”战略布局拓宽发展新路径,持续站稳市场,“智慧矿山”建设擦亮四七二公司现代化矿山服务业新名片。
同时,四七二公司将智能化矿山建设作为推动地勘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深耕矿山服务领域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打造“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矿山服务业,在提升技术创新力、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助力地方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公司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强化原创核心技术,依托扎哈淖尔露天煤矿、南北露天煤矿、白音华二号矿、三号矿,立足矿山服务行业,提升矿山智能化水平。利用5G技术建立监控预警系统,升级打造了智慧矿山疏干排水系统平台,建立了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了监控、预警、管理“三维”一体的5G安防措施,提升了矿山智能化水平,提高了露天矿剥离运输生产作业技防水平。通过智能化建设工艺革新,结合多年矿山服务的生产经验,以较低的投入,减少人工成本60%,预期效益将增长20%到30%,实现了源头创效。由此而创作的学术论文《白音华二号、三号矿疏干排水配电室升级改造》已刊发在科技期刊《工程技术》2022年5月刊。专利技术“露天煤矿疏干排水远程自动化控制工艺”,已成功申报国家级专利。“智慧矿山”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品牌力的稳步提升,建设成果在公司“三地五矿”及周边地区拓展推广,塑造了公司新的品牌形象,有力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公司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找准“产业融合”切入点,不断巩固深化矿企、地企、校企对接合作,拓展新业务、开辟新战场,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十四五”开局为新起点,以深化改革为新契机,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公司挂牌“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加强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科学研究、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多年来,四七二公司党委聚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同时,始终心怀感恩,屡行善举,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当中,热心公益事业从未间断,用实际行动真诚回报社会。近年来,通过帮扶贫困职工群众、安置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捐款捐物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通辽市罕见雪灾,联合举办公益活动,参加公益事业等,累计捐款60余万元,彰显了新时代国企担当。
谈及今后的发展,四七二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国利信心十足。他掷地有声地说:“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抓住‘大地质’这个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地质工作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以资源为中心向清洁资源和环境并重的重大转型。我公司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牢固树立市场化经营观念,按照市场规律谋划转型发展的总体构想、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采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探索深化改革的方向。”
听着李国利的话,仿佛看到了472这个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勘探队,再次吹起了冲锋的号角。
(本版图片由高军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