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绿为底”绘就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库布其沙漠湖泊。
遗鸥群集鄂尔多斯湿地。
毛乌素沙地绿洲。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营造林工程。
  □王玉琢 李彦军 孟瑞林

  绿盖叠翠、花香四溢,林荫溪环、林果飘香,风语耳畔、步步皆景,鄂尔多斯大地“以绿为底”绘就美丽新画卷。

  这样的生态美景,之于鄂尔多斯大地,是厚植发展的底色;之于鄂尔多斯市干部群众,是不懈奋斗的底气。

  生态文明建设既关乎民生,也是民意所在。人民群众希望呼吸的空气能更新鲜一点,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点,城市的绿地能更多一点。

  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鄂尔多斯市干部群众新的赶考路上一道必答题,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生态环境保护答卷,用卓越成效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奏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见闻一:

  做强“绿底” 点绿成“金”

  行走在毛乌素沙地,感受新时代的乌审召,处处生机盎然,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徐徐铺展眼前。

  “我们要打造‘全国畜牧业老典型’乡村振兴新典范,让新时代的‘牧区大寨’精神传得更远、更久。”乌审旗乌审召镇乌审召嘎查党支部书记永红说,他是在“牧区大寨”精神影响下长大的,宝日勒岱当年倡导的“空中草原”等如今都变成了现实,牧民的家园从荒漠变绿洲,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我把1万多亩的草场从最东头种到了最西头,种完了,我胜利了。”沙丘绿了,风沙小了,曾经不到600亩现在已拥有80%的可用草场,这个过程是乌审召镇牧民吉日嘎拉图同妻子三十八年如一日的沙海植绿,同黄沙一寸一寸争出来的。1984年至今,日升与日落间,这个蒙古族的汉子扛着铁锹站在沙丘上,宛如一棵顽强的沙柳,深深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两年,我们这个地方气候变好了,下了几场好雨。”吉日嘎拉图黝黑的面庞上笑容真切。他的“战斗”胜利了,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现在我有200多只羊,其实养500只羊也没有问题,别人都跟我说,养多点,你钱多得都花不完。但如果我现在养得多,以后这里又要变成黄明沙了。”

  2019年他家盖好了新房子,吉日嘎拉图依然没有放下铁锹,为了巩固这片绿色,他用了三年时间,从西向东,又补种了一遍。

  “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乌审召正在打造乡村振兴的“大生态”样本。目前,乌审召镇的生态治理总规模已达到2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51%,植被覆盖度达到82%。荣获“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和“全国绿色名镇”等荣誉。

  见闻二:

  库布其沙漠涌现“水生态长廊”

  走进库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态”治理区,水道顺着沟壑蜿蜒,汇聚成一片沙漠湿地,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

  目前,中国第七大沙漠上涌现的“水生态长廊”,正在惠及当地民众。

  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那仁满达呼,是周边出了名的养牛大户,邻居都称他为“老满”。

  2016年,老满家养牛还不到100头,而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达到600多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满感慨地说,“更不敢想象的是,在沙漠里养螃蟹。”

  老满家有8800亩草牧场,其中有近1000亩水面,他在自家的水面养起了螃蟹,并借助“水生态”美景和G242国道通车,再搞一次“跨界”,发展牧家乐、沙漠旅游,也为妻儿谋到一份新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来,杭锦旗69条河流、12个湖泊全部明确河(湖)长,并将河湖长制工作延伸到村嘎查一级,共设村级河湖长74名,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杭锦旗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慧介绍,“引黄入沙”项目建成后,有效缓解了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

  见闻三:

  遗鸥“回家” 生生不息

  三五成群的遗鸥、赤麻鸭、黑翅长脚鹬时而用翅膀拍打水面展翅飞翔,时而在水中嬉戏、觅食,一幅鸟集鳞萃的景象。

  陶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位于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在鄂尔多斯种群最集中的分布区和主要繁殖地。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前任站长任永奇说:“我见证了这里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个过程,2021年保护区湿地水域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有包括遗鸥在内的83种鸟类到这里栖息繁殖,总数超过了3万只。”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野生动物调查队在这片海子发现了世界濒危鸟类遗鸥,任永奇自此便与遗鸥结缘,全身心参与到保护遗鸥的工作中。

  任永奇介绍说:“我们这里遗鸥数量最多时曾经达到1.6万多只,占全世界遗鸥总数60%,是全世界繁殖最大的种群。”

  “我与海子为伴,一直做的都是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在退休前能够看到鸟类越来越多,我很高兴,因为我的坚守是值得的。”任永奇深爱着这片湿地,把他的深情都给了保护修复湿地工作,“退休后我还要领着我的外孙过来,给他讲讲我和遗鸥的故事。”

  全景链接:

  鄂尔多斯市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发展模式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与百姓共建共享资源红利,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资源并发挥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市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村村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地方生态工程,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674.4万亩;完成草原生态建设4216万亩,居全区第三;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4亿株;完成蚂蚁森林项目5421万株,占全区任务的36.9%,居全区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面积分别由25.06%和3266.5万亩提高到27.41%和3572万亩,分别提高了2.35个百分点、305.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维持在50%左右。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保端稳“生态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林沙总产值达45亿元,累计营造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300万亩;全市治沙造林及关联企业达80多家,拥有规模以上林沙企业20家,培育自治区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累计带动3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38个,共培育、发展家庭林场(草场)505户,生态覆盖总面积达200万亩。一张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成绩单摆在老百姓面前,得到人民群众由衷点赞。

  绿色发展是鄂尔多斯市的共识和行动。十年来,鄂尔多斯市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群众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落地生根,形成了个体、集体、企业、社会、国家合力推进的新局面,“六区”绿化、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重点区域绿化等地方林业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的主旋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嘹亮。征途再启,未来可期。一个经济更强、动能更足、生态更优、城乡更美、福祉更高的鄂尔多斯市将矗立在祖国北疆。

  (本版图片由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第04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第05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热议
   第06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反响
   第07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联动
   第08版:鄂尔多斯
“以绿为底”绘就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