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载春秋铸辉煌 勇毅前行谱华章

开鲁县万亩高标准小麦收割现场。 高志鹏 摄
农村牧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侯显峰 摄
肉牛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 刘浩淼 摄
全国文明城市——通辽市主城区新貌。 张力军 摄
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角。 张启民 摄
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张启民 摄
  □郭洪申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奋楫前行,顺利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规划目标任务,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53.4亿元到2015年突破千亿大关,2021年达到141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4.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6650元,2014年突破3万元,2020年越过4万元,2021年达到49346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0%,快于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实现合理增长。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工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7.3:36.0:36.7,2021年调整为23.6:31.9:44.5,第一产业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第二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巩固、第三产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农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87.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59.5亿元,年均增长4.2%。全市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121.6亿斤提高到2021的179.7亿斤,年均增长4.4%。2021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143.9万头只(口),比2012年增长19.1%。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年的571.9万千瓦提高至2021年的705.3万千瓦,增长23.3%。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生态农牧、玉米生物、科尔沁肉牛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绿色煤电铝、玉米生物制药、中(蒙)医药等产业稳步发展,镍基新材料、风电装备制造等百亿级项目落地实施,重点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电解-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由2012的249.2亿千瓦时增至2021年的64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1%。2021年清洁能源发电量达130.7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1.8倍,占规模以上发电量的20.3%。

  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进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7.1%,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投资成效持续显现

  投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以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铝镍硅新材料、玉米生物、肉牛产业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创源金属年产80万吨高强高韧铝合金项目、内蒙古圣雪大成高端医药基地项目投产运营。

  铁路发展建设成效显著。高铁实现“零”突破,对外通达明显提速。通辽至沈阳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随着京沈高铁的全线通车,通辽至北京的运行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以内。枢纽地位日渐突出,路网质量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通辽完成大郑、通霍、京通、通让、平齐线的铁路电气化改造,共新增电气化里程720公里,铁路复线率提高到63%。外运通道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通辽地区已形成大郑、巴新、通霍等多条外运通道,可保障蒙东地区至东北三省、环渤海地区煤炭供应。民航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重要引擎。通辽市现有2座民用运输机场:通辽机场和霍林河机场,2019年,通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另有奈曼旗通用机场和库伦旗通用机场在建。

  生态屏障日益加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绿色成为发展底色,生态屏障逐渐加固。

  十年来,通辽市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工作思路,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持续开展草原保护工程建设,累计完成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农田585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压减机电井3724眼。实施总投资51.22亿元的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利用科尔沁沙地生态造林项目欧投行3亿欧元贷款,结合实施“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项目,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60万亩。

  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8%,草原植被盖度达6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3%,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2年增加4.7平方米。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2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初步成效。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亮丽。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63%,比2012年末提高8.2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带动消费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57元,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8.8%,快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收入倍增提振消费稳定增长,消费总量持续攀升,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6.3亿元,较2012年增长50.4%,年均增长4.6%。

  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养老、工伤、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21年参保人数分别达176.0万人、25.2万人、24.5万人和273.8万人。医疗卫生事业普惠性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71个,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7.12张。全域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连续多年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双拥模范城称号。社会救助稳步发展,受益人群不断增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过去十年,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非凡成就,见证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辉煌历史,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面向未来,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通辽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第04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第05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热议
   第06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反响
   第07版:鄂尔多斯
   第08版:通辽
十载春秋铸辉煌 勇毅前行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