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经济从链条式发展向绿色集约化转型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航拍全景。张力军 摄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蒙药包装车间。张力军 摄
蒙牛液态奶生产车间。 张启民 摄
内蒙古伯恩露笑蓝宝石有限公司二期150公斤蓝宝石长晶车间。郭洪申 摄
联晟新能源材料公司生产车间。郭洪申 摄
福耀汽车玻璃生产线。张启民 摄
  □郭洪申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在荆棘险峻中勇毅拼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态势。

  招商为王项目为要 产业集群集聚成果初显

  十年来,通辽市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坚持“招商为王、项目为要”的工作理念,以投资壮大发展体量,以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十年间,引进培育了锦联铝材铝合金板带箔、创源超强高韧铝合金等大型电解铝企业,电解铝产能从2012年的95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65万吨,增长近3倍;引进联晟新能源材料哈兹列特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单双零铝箔、旭阳球形铝粉及铝银浆等项目壮大铝后加工企业,铝后加工产能从2012年的55万吨增长到281万吨,增长5倍多,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圣雪大成、华北制药、华曙生物、开药集团等一大批玉米生物产业链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品种类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目前的13大类200多种,其中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到全世界40%。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新能源装机696.8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了1倍以上,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9.5%,在全区位列第三,被确定为国家现代能源示范市,龙马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落地,为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按下了快进键。经安、和谊、和硕等镍合金企业的入驻,从零培育了镍合金产业,镍合金产能已达到50万吨。蒙药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

  十年来,通辽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梅花生物被评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锦联铝材、霍煤鸿骏、蒙药股份等企业参与制定了19项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霍林郭勒工业园区、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自治区政府确认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霍林郭勒市被工信部纳入第二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是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锦溪科技研发的铝液铸造控流应急装置和冶金行业气缸智能监测仪被认定为自治区首台套技术装备。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北部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已覆盖全部电解铝企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绿色体系创建取得新突破。霍煤鸿骏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旭阳新材料等7家企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江岩新型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工业园区,蒙牛乳业科尔沁公司被评为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十年来,通辽工业从分散发展迈向集约集聚。作为承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通辽市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从粗放低端向集约精细的转变,原来的16个工业园区、23个区块整合为6个工业园区、11个区块,并全部升级为自治区级园区,主导产业由20个调整为12个,产业集群效果突出显现。这期间,科尔沁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年来累计投入50多亿元,建设重心从通水通电通路的打基础阶段,转变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提升阶段,全部工业园区实现“五通一平”。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区率先制定了《促进全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园区区域评估全面完成,园区帮办代办队伍不断壮大,企业项目落地成本大幅减低,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做大体量提升质量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十年来,通辽工业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2.8万户,是2012年的3.4倍,移动宽带用户达到310.74万户,全市互联网普及率为100%,2016年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评定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市5G基站已达3131个,基本实现了主城区、重点物流园区、工业园区、重点旅游区、大型矿区“五区广覆盖”。工业两化融合初见成效,梅花生物、蒙古王、福耀集团三家企业获批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锦联铝材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A级认证,成为通辽市首家获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的企业。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攻产业,决战工业,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链式思维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切实让工业这个“脊梁”真正挺起来、硬起来。

  做大体量。围绕“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下游产业链条,横向抓配套、纵向延链条,推动龙马风电装备产业园、金玉峰科技大健康产业园、联晟电池箔、经安不锈钢、兴固纳米微晶石等一批投资大、附加值高的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依托现有发展基础,通过畅通产业循环,以市场换项目、以项目育产业的方式,积极引进培育现代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硅砂铸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天楹集团风光储氢氨产业园、金晶集团TCO镀膜玻璃和钙钛矿太阳能光伏组件等大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做大工业体量。

  提升质量。推动重点行业技术革新、智能改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科研投入力度,创建国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推动电解铝、玉米生物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展关键工位“机器换人”,进一步提升产业装备和工艺水平。放大国家互联网二级节点城市的优势,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成果,有针对性地助推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绿色发展。大力开展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技术改造,进一步为工业经济发展腾退能耗空间。积极推进绿色体系创建,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工业园区对标绿色制造体系标准,不断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牵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绿电体系认证、绿电替代工程,在降低能耗总量的同时,切实提升铝制品、镍合金制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该市将按照自治区能耗“双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要求,到“十四五”末,全市能耗强度下降16.5%。进一步降低工业能耗总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绿色化改造进程。在全区率先组织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47家工业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诊断工作。充分利用节能节水诊断成果,建立工业领域绿色化改造项目库,计划到“十四五”末完成节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125个,届时每年可节约能耗约25万吨标准煤,节水约300万吨。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加大绿色制造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绿色发展意识,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重点项目推荐机制,支持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

  积极做好绿电认证、绿电替代工作。全市工业能耗70%在铝产业,如何有效降低铝产业整体能耗是做好双碳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草原铝都”绿能消纳环境价值体系创建工作,明确通辽市铝产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及用能类型,掌握铝产品碳足迹,精准溯源铝业绿色能源消纳贡献度,提升铝业产品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高铝业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到“十四五”末,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新能源用电量192亿千瓦时,园区整体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达50%以上。通过绿电认证、绿电替代,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腾退能耗空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通辽
工业经济从链条式发展向绿色集约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