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森林里的“啄木鸟”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玉荣  实习生  何康红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茫茫林海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像不知疲倦的“啄木鸟”,长年累月地穿梭在林海深处,与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伍,为林木种苗把脉开诊,为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他们就是为内蒙古大兴安岭绿色家园默默奉献的森防工作者。绰尔森工公司森防站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负责人李雅琴就是林海中众多的“啄木鸟”之一。

  2007年,李雅琴开始从事森防工作。15年来,她凭着勤劳和热爱,从一个不识虫的“菜鸟”,成长为森保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家型业务骨干。

  回忆起刚到森防站工作时的情形,李雅琴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不熟悉工作业务,闹出很多笑话。”

  那时,李雅琴跟着大家上山调查,见树是树、见草是草,根本“看”不到虫子。只好一边做记录,一边跟着老森防人细心观察。

  森林中的虫类拟态逼真,隐蔽性特别强,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在枝干上找斑点,找凸起,慢慢就看到了。”李雅琴说。

  “看10天书,不如上一趟山。”李雅琴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有机会就跟着大家一同上山。跟在男同志后边,哪怕累得气喘吁吁,也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练眼力、查虫口、辨活体,一边干、一边学。虽然辛苦,但她感到很充实,收获满满。

  测报工作需要跋山涉水,更要克服蚊虫叮咬。走在密林沟壑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崴脚、跌倒是常事。有时候去的地段要过沼泽湿地、河流,他们穿的雨鞋经常“灌包”,湿衣服、鞋子一塌水就是一天;进行落叶松毛虫监测,虫子掉落到脖颈上,皮肤就会奇痒;走进林间,灰尘和蒿子花粉常常呛得人直打喷嚏。严重的时候,眼睛红肿、鼻子堵塞。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李雅琴探索、专研的脚步。工作十余年,李雅琴走遍了绰尔的山山岭岭,积累了监测调查、防治第一手资料,掌握了绰尔林区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及其生物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对绰尔林区开展森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天接触虫子,你不怕吗?”记者好奇地问。李雅琴说:“说不怕是假的,但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和虫子打交道,慢慢就不怕了。”不仅不怕,李雅琴还慢慢喜欢上了这些生灵。“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小幼虫、小虫卵,放在显微镜下面,花纹和纹理有别样的美。”说起这些小生灵,她如数家珍,“不管是什么害虫,只要将它们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对树木造成危害,我们就可以不予干预,做到有虫不成灾,这样才能保持生物多样性。”

  李雅琴不仅精通显微镜等精密器材操作,还克服心理障碍,跟经验丰富的老森防人学做昆虫和禽类的标本。在全国性林业有害生物第三次普查中,绰尔森工公司森防站采集制作标本405种、3132件。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昆虫标本制作及鉴定都是李雅琴独立完成的。

  “干一行爱一行”是李雅琴的工作信条,“累并快乐着”是她工作的常态。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像李雅琴这样的“啄木鸟”有很多,他们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甘当森林守护兵,将啄木鸟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评论
【云集】
以高端“智造”打开广阔市场
【云听】
近百万亩玉米迎来收割期
森林里的“啄木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