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扎鲁特旗小黑山奶牛合作社奶制品生产车间。郭洪申 摄 乡村特色旅游受欢迎。 特色林果--锦绣海棠。胡建华 摄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红干椒。 张启民 摄 开鲁县特色设施林果业。胡建华 摄 扎鲁特旗生态牧业。 白敖敏 摄 开鲁县林果种植现场培训。胡建华 摄 开鲁县林地大鹅养殖。胡建华 摄
库伦旗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就业。
在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上,通辽推广特色产品。
库伦荞麦大田。
乡村振兴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
黄芪收获现场。 杨贵强 摄
奈曼旗农业特色产业园。
科左后旗伊胡塔黄牛交易市场。
科左中旗乡村面貌。
科左后旗标准化农田。
  □郭洪申 李方圆

  >

  党的二十大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细致的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种粮农民受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让“农牧业大市”——通辽市群情振奋。

  如何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用心用情用力种好乡村振兴“责任田”?如何奋力谱写新时代通辽市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连日来,全市上下一心,学报告、悟思想,将目光聚焦引领乡村振兴,探讨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展望美丽乡村建设的宏图蓝景。

  全力推动五个振兴

  “十三五”期间,通辽市围绕“五个一批、六个精准”,通过制定发展产业、易地搬迁、转移就业、教育支持、生态保护、健康救助、兜底保障、社会帮扶等举措,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和重大扶贫工程,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9万实现脱贫,626个贫困嘎查村出列,6个贫困旗县退出摘帽,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以上,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整体提升。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准则,以国家、自治区对乡村振兴的规划、方案为方向,以中央、自治区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统领,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制机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实际,精准规划,全力推动农村牧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建强党的组织机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让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树立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切实发挥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牧民成为乡村振兴这个宏伟工程的主力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振兴多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城乡空间布局相统一,坚持城乡产业发展相促进,坚持城乡服务相一致,坚持城乡基础设施相匹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统筹科学规划,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村。因地制宜推进以交通出行、供水保障、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水、电、路、气、房、讯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全面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不同层级明确不同建设重点,满足农牧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功能衔接互补、资源统筹配置。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

  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今后几年,通辽市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强化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农村牧区产业、民生和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井灌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区、中国草原肉牛精品示范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接续推进脱贫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逐步实现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县域支柱产业,推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

  实施以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增粮工程为核心、千亿级绿色农畜产业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形成以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扎鲁特旗中南部、库伦旗中部为主的玉米产业带;奈曼旗、库伦旗南部、科左中旗东部、扎鲁特旗中部为主的杂粮杂豆产业带;以开鲁县、科尔沁区为主其他旗县为辅的城关镇及重点乡镇发展蔬菜产业带;以开鲁县、科左中旗和科左后旗为重点的奶产业带;以科左后旗—库伦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扎鲁特旗和奈曼旗—开鲁县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扎鲁特旗、科左中旗、开鲁县和奈曼旗为重点的优势肉羊养殖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和扎鲁特旗为重点的马产业带。

  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增粮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新建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0万亩,改造提升600万亩,全市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达到1200万亩。实施稳羊增牛保猪扩禽工程。推进种子工程和畜禽养殖,力争到2025年,牛、羊、猪、禽存栏分别达到400万头、500万只、300万口和1000万只,荷斯坦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积极推动人畜分离,增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基地,牛、羊、猪、禽规模化比重力争达到60%、40%、70%、45%。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保障绿色农畜产品供给。因地制宜调整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抓好玉米、肉牛、肉羊、红干椒等区域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产业园1个、自治区级3个。提升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引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46家、75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1%。加快推进“科尔沁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草原肉牛精品示范市和高端乳品生产基地。发展农村电商,启动绿色农畜产品“登云”计划。补齐农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短板。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牧业科技化水平,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以肉牛、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快实施“玉米杂交种选育推广”和“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以通辽市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围绕食品健康、 医药产业,服务国家大健康产业链,研发具有通辽地方特色的中蒙药“药食同源”健康产品。以通辽玉米园建设为引领,打造中国玉米种植“硅谷”,到2025年,筛选出优质高产耐密高抗籽粒直收玉米品种10个以上。加快肉牛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力争到2025年,培育优质肉用和乳肉兼用后备种牛数量达到1000头,全市肉牛良种和改良种比例达到97%以上。强化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广泛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切实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带富致富能力,力争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牧民1.5万人以上。

  提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行动,到2025年,农药化肥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当季地膜力争实现全部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推动以标准化建设为主导的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推广玉米籽粒直收,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效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集中连片推广玉米籽粒直收,加大玉米籽粒直收机械装备补贴力度,加快补齐高效植保、红干椒机械收获等各产业各环节机械化短板。力争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化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50%左右。

  建立完善涵盖主要农产品生产全程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以肉牛、肉羊、生猪、肉驴等为主的全程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25年,实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管控的标准化体系。加强农牧业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要农资专项打假和执法监管,强化农资登记审批和市场执法监管,制定通辽市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

  加快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实施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计划,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建立健全家庭农牧场认定制度,健全家庭农牧场名录管理,推进示范家庭农牧场创建。依法组建联合社,规范合作社发展,力争到2025年,旗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牧场达到1000个以上。参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开展市级龙头企业评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展销展览、企业负责人培训、银企对接等活动,为龙头企业提供信息、融资、市场开拓等服务。

  大力发展数字农牧业。实施智慧农牧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鼓励对农牧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牧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牧业精准化水平。促进小农牧户生产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旗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和企业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搭建农村牧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市场,逐步实现流转服务市场化。

  筑牢品牌发展基础。统筹农牧业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设施项目,建设一批农畜产品种养加基地,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构建完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强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建立“两品一标”认证奖补机制,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两品一标”认证等,积极承办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提升现有“科尔沁牛”和“通辽黄玉米”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奈曼甘薯等地域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以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全市区域品牌建设。到2025年,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产品产量实现年增幅达到6%。打造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4个以上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农牧业企业品牌、20个农畜产品品牌,建成国家级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3个。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农村牧区改厕和污水治理,以旗县为单位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农村环境整治项目,采取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等措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到2025年,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覆盖60%以上的行政嘎查村。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行动,以“三清一改”为重点整治庭院环境,落实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制度,推广人畜分离养殖模式,推动“牛出院、树进院”,完成725个人畜分离嘎查村和2000个嘎查村庭院经济发展建设。全面建立并落实“五有”(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有经费)长效管护制度,压实旗镇村责任,发挥农牧民群众主体作用,巩固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以通辽乡村振兴学院为依托,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培训需求调研,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培训项目库、精品课程库,制定人才振兴培养规划,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一批农业农村发展紧缺人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将通辽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通辽、服务地方、面向三农、覆盖全域的乡村振兴教育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交流推广基地,打造接地气、有特色、富成效、促发展的乡村振兴培养培训新样板,打造面向蒙东乃至全国的区域性培训中心,实现“十四五”期间年均培育高素质农牧民3000人以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实现林草沙系统治理能力明显提高,草原、沙地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总体状况进一步好转,局部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林草长制有效推进,林草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尔沁沙地治理实现总体目标。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重点区域绿化步伐,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推进草牧业科学发展,稳定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推进草原防灾减灾、鼠虫害防治、严重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治理等工程,提升草原生态监测能力。继续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实现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施湖泊湿地保护、退耕还湿等工程。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推进农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整理。

  完善天然林和落实公益林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沙地天然植被和绿洲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河湖网格化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

  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种养等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盘活森林、草原、沙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开展绿化美化示范乡村建设工作,到2025年,集中打造500个“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美化示范乡村。

  筑牢新时代乡村振兴根基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强化基层基础,提高嘎查村干部履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红旗嘎查村”争创活动。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完善嘎查村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的村级事务管理制度,推进以综治服务中心、警务联动中心、法律援助中心、信访服务中心、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为框架的“五心合一”镇级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教体,丰富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嘎查村全部建立“一约四会”,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不良风气。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优化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稳妥建设多民族共居社区。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健全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许礼遇和帮扶政策,树立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加快建设嘎查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明乡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方圆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鄂尔多斯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