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特色产业搞出名堂

  □本报记者  刘向平

  这几天,苗新其每天在网上紧盯着大连的疫情动态和航班情况,一旦方便出行,他就准备马上飞过去考察西瓜市场。

  “我们村的‘黑沙’西瓜脆甜、水分大,含糖量达到15%,是方圆百里少见的好东西,虽然在当地也不愁卖,但价格却上不去。”他说。

  苗新其是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过去,他一直在外承包土建工程,致富后,回到村里,被乡亲们推选为乡村振兴带头人。

  他告诉记者:“几十年了,村民们一直是靠种植玉米、葵花等传统农作物为生,投资大、利润小、回款慢,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

  很快,1200亩土地被流转出去了。800亩水稻种植区、养鱼养蟹区、儿童游乐区、风车长廊、水域小岛、玻璃栈道、房车营地等十几个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被评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

  紧接着,又争取资金600多万元,打造了5000亩高标准农田。

  现在,党史馆和村史馆打造出来了,20多公里长的田间小路修好了,2公里长、6米宽的水泥路建成通车了,2公里长的民生渠能满足45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总投资4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即将竣工……

  “苗书记上任4年多时间里,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00来万,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2万元。”老党员宋小刚介绍说。

  对此,苗新其感慨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要振兴,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我村的特色产业搞起来,搞出名堂。”

  今年,为了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村三委全体成员每人自筹资金试种了120亩“黑沙”西瓜,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比种植其他作物产值增加了40%以上。

  看到村干部的成功示范,村民刘二润跃跃欲试,打算明年种植八九亩西瓜。他说:“从近两年的销售情况来看,种植西瓜的利润最大,而且当时卖当时就能见到钱。”

  渐渐地,村民们认识到种植西瓜的价值,大多数人计划明年改种西瓜。可是,产量大了,销售是个问题,单靠村民开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出去卖可不是个办法,怎么办?

  “最近,我正在筹集资金,打算在村东边的马路旁建一处5000平方米的西瓜批发市场,这样,村民可以就近送货,经销商也可以集中采购,方便供需双方的同时,也能使市场形成规模效应。”苗新其对乡村振兴的未来信心坚定,干劲儿十足。

  【记者手记】

  在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采访,记者看到,原本一个土地盐碱化严重,传统农业收入微薄的村,但在“乡村能人”苗新其的领导下,采用“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不仅实现了废地变宝,有了地方特产西瓜,而且家园变花园,村民由以往单一种田变为种大田、种西瓜、搞旅游多渠道增收。

  【点评】

  乡村如何振兴,能否成功,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什大股村之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党的政策指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推选出了一位政治素质过硬、有思路、有能力、担当作为的好干部。有这样一位“能人”带领、示范,相信什大股村的产业发展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习近平主席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时间~~~
~~~——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 全区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纪实
~~~——二论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
~~~
~~~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锡林郭勒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鄂尔多斯
行大道的中国
同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
为时代起舞 为人民放歌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路芬芳 薪火相传
把特色产业搞出名堂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付诸行动见于成效
开栏的话
鄂尔多斯市为全区153万户农牧民供应“暖心煤”
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