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1月21日,这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终生难忘的一天,也是令全区乌兰牧骑队员倍感振奋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回望这5年,广大乌兰牧骑队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重整行装再出发,让乌兰牧骑这面旗帜高高飘扬。
传统不丢,哪里需要到哪里
“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走了很远的山路来到我们嘎查,不仅送来精彩的演出,还给我们细致地讲解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这些天,家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宝日布嘎查的牧民陈静十分高兴,因为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又来演出了。
在陈静的院里,一顶白色的蒙古包旁,就是队员们演出的舞台。演出当天,方圆28公里的36户人家听说乌兰牧骑来了,有的开着车、有的骑着摩托车纷纷赶来。
悠扬的马头琴声拉开演出序幕,民歌独唱、四胡演奏等节目接连上演,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演出间隙,乌兰牧骑队员们同牧民群众围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聊热点、谈心得、话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讲到了我们的心坎里。这些年身边的变化非常大,我们牧区有了通讯网络,牧民住进了新房子,日子是越过越好啦!乌兰牧骑队员们经常来看我们,表演的节目特别精彩,队员们还给我们讲解党的方针政策,我们啥也落不下。”牧民乌兰其其格高兴地说。
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队长郝惠说:“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是乌兰牧骑的传统。作为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们要发扬这一传统,把党的声音传遍农村牧区,把精彩的表演送到农村牧区。‘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再偏远的地方也挡不住乌兰牧骑的脚步。”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人身体力行着这一优良传统,迎风雪、冒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乌兰牧骑服务基层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我们以‘乌兰牧骑+’的方式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小分队,每支小分队服务不少于10个嘎查村(社区)服务点,每个点上服务时间不少于一天。”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乌兰牧骑事业处)处长斯钦达来说,“从2021年开始,全区乌兰牧骑开展‘送欢乐、送文明’活动,不仅有文艺演出,还有理论宣讲、电影放映、法律咨询等活动,为农牧民提供实用的综合志愿服务。今年全年自治区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总场数将超过8000场,每支乌兰牧骑下乡演出至少100场。”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3500多名队员。每支乌兰牧骑都仍然保持着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等鲜明特点,也始终履行着宣传、演出、辅导和服务等主要职能。
创新不止,为伟大时代放歌
今年8月,全区20多支乌兰牧骑欢聚兴安盟乌兰毛都草原,参加第九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本届艺术节参演节目浓缩了近年来各地乌兰牧骑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被搬上舞台。
创作是乌兰牧骑的天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都在乌兰牧骑的舞台上绽放。
《奶牛大亨其其格》是通辽市科尔沁区乌兰牧骑重点打造的一部二人转音乐剧。作品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人物原型是莫力庙苏木玛林格日嘎查养牛大户其其格。■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科尔沁区乌兰牧骑队长付淑华说:“这个剧讲述的是村民其其格赶着黄牛奔小康的故事,目前还在反复排练中,计划明年正式推出。”
今年,科尔沁区乌兰牧骑还创作了环保题材的舞蹈《苍颜换苍翠》,赤峰市乌兰牧骑创排了话剧《玉龙街九号》,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创作了舞蹈《黄河两岸一首歌》,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创作了小戏《懒汉致富》……
除了作品创新,演出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前不久,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进行了一场线上直播演出活动,长调、独舞、马头琴齐奏、古筝弹唱等节目精彩纷呈,许多人大呼“没看够”,直播收获网友大量点赞和转发。
今年以来,内蒙古各地乌兰牧骑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坚持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为基层农牧民提供文化服务。队员们或团队合作,或各显其能,打造出一支支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数字乌兰牧骑”队伍,丰富着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面送欢乐、实打实送文明。今年4月份以来,全区乌兰牧骑围绕学习培训、内容生产、演出服务三项重点任务开展了“学创演”活动,全区乌兰牧骑迸发出无限创作活力,到今年7月已经有500多部新作问世。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秦艳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乌兰牧骑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他们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中,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到短小精湛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将党的声音和关爱化作精神食粮,树立和突出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因地制宜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为各族群众带去了欢乐和文明。”
脚步不停,让旗帜高高飘扬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1957年,为了满足偏远牧区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诞生。
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和党的文艺思想指引下,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内蒙古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赢得“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崇高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们极大鼓舞,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当时给总书记写信的16名乌兰牧骑队员之一,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扎那现在说起这段经历依然十分激动。
更让扎那等乌兰牧骑队员欣喜的是,这5年,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和《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年)》。设立全区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75支乌兰牧骑配备演出大巴车。
举办乌兰牧骑艺术节、全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开展全区乌兰牧骑交流演出,乌兰牧骑专业技能培训持续加强,每年自主开展的冬训、春训以及各类声乐、器乐、舞蹈、小戏小品、“一专多能”培训活动上千场。
“后浪”不断涌入,90后队员占比已达38.7%,大学以上学历的队员占比达64.2%,乌兰牧骑创新的脚步愈加轻快。
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创排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十大剧目。2019年内蒙古艺术学院乌兰牧骑舞蹈团原创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斩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了我区历史上这一奖项零的突破。
“常年的演出和服务让乌兰牧骑同基层百姓建立了深厚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是乌兰牧骑砥砺前行、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高明霞说。
5年来,乌兰牧骑服务基层的足迹覆盖全区农村牧区,累计为各族群众演出服务4万多场次。
35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用实践证明,只要始终保持红色基因不变,始终保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不变,始终保持一专多能、精干灵活的特点不变,“红色的嫩芽”就能根深叶茂,文艺事业就能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