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高”逐“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第二届“院士青城行”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皇甫秀玲 摄
  □本报记者  及庆玲

  依托院士专家  补短板破难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部入驻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研究基地揭牌,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健康数字分中心揭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一个个科研“国家队”落户呼和浩特市,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骨干力量。

  “愿以一座城的名义给各位院士专家献上最高的礼遇、愿以一座城的家底给各位院士专家开辟最广的舞台……”诚挚邀请,传递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谋求科技创新的信心,展示出坚定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心。今年,第二届“院士青城行”活动中,12名院士、56位专家和500余家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签约30个项目,协议投资16亿元。

  这是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制定出台《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吸引人才政策10条科技创新领域配套实施细则(试行)》,持续举办三届“创新青城”院士论坛、两届“院士青城行”活动,吸引集聚了一批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聚焦重点领域实施院士专家合作项目,通过开展战略咨询、联合技术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培养科技人才等方式,多措并举吸引集聚院士专家团队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为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名优秀人才可以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呼和浩特市以六大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与院士专家团队深度开展合作,强化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供给,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聚焦乳业、草种业、新材料、农业种植、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强有力地支撑了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科汇通(内蒙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引进中科院力学所半导体科研力量,由胡文瑞院士牵头,陈启生研究员、赵有文研究员、董志远副研究员以及若干名高端人才组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建立了半导体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呼和浩特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园合作开展高品质、大尺寸、无微管碳化硅体单晶生长工艺及产业化项目。

  如今,半导体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衬底工艺及关键制备设备研发,在国家重大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方面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已完成2英寸碳化硅晶体研发,设备和工艺均实现国产化,取得6项发明专利,目前进入4英寸碳化硅晶体技术攻关,进一步弥补市场短缺。

  地理信息及地测遥感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力学所研究院研究员陈启生介绍,创新之路上,中科汇通(内蒙古)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积极转化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技术合作成果,对于碳化硅晶体生长工艺进行了科技研发,掌握了高纯度碳化硅晶体的合成技术及2-4英寸无微管碳化硅单晶生长的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望替代进口半导体材料,为下游行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碳化硅(SiC)单晶圆片。

  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种质资源问题,种业、种质资源关系到国家安全及产业链安全。内蒙古家畜等动物种质资源丰富,是国家家畜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家畜种质资源与胚胎生物工程技术联合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该院士专家工作站由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组建,引进中国工程院张涌院士及其团队,围绕国家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联合开展家畜种质资源与胚胎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两年来,家畜种质资源与胚胎生物工程技术联合院士专家工作站,围绕奶牛遗传特性与生产性能提升,创新集成了科学高效的奶牛母系、父系遗传系谱组合为基础的种用胚胎生产、全基因组检测关键技术流程,累计培育后备奶牛种公牛76头,其中45头参与全球荷斯坦奶牛注册遗传评估(NAAB),在国内300头参与注册评价种公牛TPI成绩最新排名前20中有13头,这些种公牛累计生产推广冷冻精液80万剂,繁育良种奶牛26万头、新增产值约8.8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此外,累计收集保存了蒙古高原地区以哺乳动物为主的特有家畜、野生动物资源样品(体细胞、精液、胚胎)2纲、12目、29科、154品种,库存资源数量达到26982剂(管),初步形成并设计运行了世界首个“蒙古高原动物遗传资源库与信息平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呼和浩特市引进赵鹏大院士的地理信息及地测遥感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水文监测等领域,深入开展了北斗产业推广应用与课题研究,并构建了区内首个北斗导航产业化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我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无数生动实践证明,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动力引擎”。各建站单位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对接发展需求和技术难题,向院士专家团队借力、借智。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孔燕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强各类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形成“项目+平台”的院士引进依托模式。

  科创资源集聚  赋能高质量发展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科技兴蒙”行动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市持续深化“4+8+N”合作主体创新联动,主动融入全国创新网络,积极构建跨区域科技合作机制,科创“朋友圈”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日益提升。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531个,包括重点实验室11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9个、企业研发中心255个、新型研发机构14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拥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178个,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科技园区21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个、特色产业化基地7个、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众创空间49个、星创天地48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7个。

  数字的背后,彰显了呼和浩特市的创新气质。

  在我区,呼和浩特市加强与驻呼7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区外,主动与上海交大、中国农大、中国石油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对接;通过“开展一次活动,签署一个协议,落地一个项目,建成一个新型研发机构”等形式,形成了高校院所和城市科技合作新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依托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内蒙古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需求和呼和浩特世界乳都建设需求,通过优质草畜种源、优质草畜种养关键核心技术、优质草畜产品营养强化等重点方向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将“北方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农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涵盖政产学研用金服等各个领域和要素集聚、功能健全、装备先进、绿色高效的“农牧业创新高地”。

  连日来,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忙着建设羊草种子全产业链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羊草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开展草原家畜(牛、羊)智能管理系统研发、牛羊个体行为自动识别等研究;开展盐碱地牧草营养价值评定与精准饲养技术研究;强化华西牛生产性能测定和持续选育工作;筛选适应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不需要越冬保护或适当保护可安全越冬的耐寒花卉种类……围绕各盟市特色产业优势,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进行融合,将科研项目落实到试验基地,将科研团队引入到试验基地,将科技成果展示到试验基地。

  不仅如此,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合作的纳米碳化硅材料产业化项目、碳中和与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合研究院等已在呼和浩特市落地,已引进清华大学微流控技术团队联合实施医用微流控快速检测技术项目、已引进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实施消化疾病研究及转化中心项目。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产业优势和特点,积极搭建引才聚才的科技合作平台,努力打造“产业+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未来,呼和浩特市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深入发展,追“高”逐“新”,奋勇向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读图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青春号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科技
   第12版:出彩
“深瞳”
科技在线
追“高”逐“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让农业科技成果 遍撒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