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内蒙古由文物大区向文博强区不断迈进

  □本报记者  刘志贤  冯雪玉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物见证,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十三五”以来,我区文物保护与安全工作全面纳入盟市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统一共识。元上都、辽上京、兴隆洼3处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武川坝顶遗址、后城咀石城址、吉呼郎图匈奴墓群等45项考古成果实证了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的贡献。4处遗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7处遗址列入全国大遗址名单、3处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区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长城墙体长度7570公里、遗存点段13278处,长城长度、时代跨度、分布广度均居全国第一位。馆藏文物112.5万件/套。19个旗县(市、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处草原入选首批国家级“红色草原”名单,8个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序推进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博物馆体系进一步优化,备案博物馆173家。文物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首创文物巡查无人机全区覆盖。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文物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下一步,内蒙古将依托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持保护第一,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文物普查登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文物安全工作绩效考核等机制体制。提高阐释能力,着力深化考古学和文明历史研究,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感召力作出内蒙古贡献。强化“两个打造”,充分发挥文物增进认同、浸润心灵的作用,努力推出一批站位高、立意深、底蕴足、有创意的文物精品展览展陈、考古及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让文物活起来,扎实做好文物展示利用工作,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开展内蒙古革命史料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提升全区红色革命纪念馆展陈质量。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文物国家交流水平,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文博行业制度和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文物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新时代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7版:鄂尔多斯
   第08版:公益广告
推动内蒙古由文物大区向文博强区不断迈进
自治区宣讲团在锡林郭勒盟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住建厅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内蒙古企业登记管辖权全部下放盟市
矛盾纠纷无小事 多元化解促和谐
全方位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周末动起来
不必恐慌也不可轻视
呼和浩特市“云端”招聘助力复工复产
大力培育巾帼巧匠 共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