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各个时期的瓷器各具独特魅力。乾隆皇帝嗜古成癖,1748年的一天,66岁的督陶官唐英接到旨意:将不同时期瓷器的特色在一件瓷器中展现出来。唐英派出各路人马去全国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经过仔细研究,反复试验,烧制出独一无二的珍品——各种釉彩大瓶。
大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螭耳。瓶内及圈足内均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大瓶的亮点是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共15层,使用的釉上彩装饰有金彩、洋彩等,釉下彩装饰有青花。装饰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仿钧釉、粉青釉、祭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金釉等。大瓶的腹部还有一圈主题纹饰,以祭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为底纹,共有12个开光,寓意吉祥,有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等。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祭蓝釉等均属于高温釉、彩,需高温焙烧,而洋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于低温釉彩,需入低温炭炉焙烧。文中大瓶集10多种高低温釉、彩于一身,而且各种釉、彩均发色纯正,故有“瓷母”之美誉。
大瓶引人注目的还有口部和腹部的各种色地“洋彩锦上添花”装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来看,瓷胎洋彩瓷器大都制作于乾隆六年(1741年)之后,系在当时由督陶官唐英督理的景德镇御窑厂内制作完成。
各种釉彩大瓶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瓷技艺,流传至今完好无损,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