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打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乌海市坚持政治上对标、行动上对表、工作上对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劲头,推动“两个打造”落实落细落地、有形有感有效,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形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决干好重大工程
2022年7月,一场由乌海市文体旅游广电局主办、海南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承办的“两个打造”现场观摩交流会成功召开。活动中,乌海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各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市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全民阅读协会等协会代表先后走进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观看了“两个打造”红色文化情景舞台剧《三线印记·致敬篇》演出。一场观摩交流会下来,大家纷纷表示更加深刻认识“两个打造”内容、内涵,并将坚定文化自信,创作更多凝结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彰显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文艺作品。
2022年以来,乌海市将“两个打造”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实行“周反馈、月报告、双月调度”工作机制,召开12次工作调度会、推进会和培训会专题部署推动。组建工作专班,打通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领域条块界限,实行“资源优先配置、资金集中保障、人员统一调配”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实现理论研究、项目策划、创作生产、传播推广“一条龙”运作,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推进“两个打造”。
同时,乌海市印发“两个打造”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自治区提出的六大类符号和形象,制定项目清单82个,确定书籍、舞台艺术、美术作品等精选项目50个。实行清单弹性出入和项目化推进机制,分级分类、动态管理,跟踪问效、销号清零。目前,乌海市已实施项目50个,完成项目40个,累计创作推出文艺作品4300余件。其中,乌海市张志伟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雕塑作品《兄弟》入展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广播剧《绿色归来》获评自治区“五个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奖,散文《草木五篇》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另有40余件书法、美术、雕塑、歌舞作品在国家、自治区展演、获奖。
此外,乌海市还邀请国家、自治区文艺界专家进行专题授课,组织召开全市“两个打造”现场观摩交流会和乌海市“两个打造”新创舞台艺术作品专家评审会,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明晰创作方向,推动“两个打造”有序开展。聚焦精品项目、重点领域,对标对表、挂图作战,深入系统单位和基层一线开展实地检查指导40余次,确保各责任单位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聚力推进、措施上强力保障,切实将“两个打造”工作落实到位。
推动“两个打造”有形有感有效
过去的2022年,一部名为《山高水长》的音舞诗画自演出以来收获乌海市民好评不断,并入选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剧目。
这部音舞诗画由乌海市乌兰牧骑倾力打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以人文情怀为寄托,以远古足迹为载体,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全新的表现形式,意象化地再现乌海从古至今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这是乌海市聚焦“两个打造”工作,扎实推进艺术创作,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2年以来,聚焦“国旗”“国歌”等国家形象符号元素,乌海市实施“国旗下成长”项目,开展《国旗法》宣传教育、“我和我的祖国”爱国歌曲学唱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实现“实体国旗进教室”全覆盖。
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普通话汉语言文字培训、“书写规范汉字 传承中华文明”汉字听写大会、“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诵读等学习推广活动270余场次,创作优秀板书、书法作品150余幅。
围绕中国民乐、中华戏曲、中国书画、民间文艺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乌海市先后举办2022内蒙古民歌大会、杜鹃映春书画作品展、戏曲进校园、非遗作品展等活动140余场次,创作葫芦烫画、铝塑版画等非遗作品1080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同时,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体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文化艺术活动1100余场,惠及群众103万人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扎根群众心中。
聚焦伟大建党精神,乌海市先后创作推出“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主题音乐情景党课,创编大型舞台情景剧《三线印记·致敬篇》、舞蹈《红色跃动》和小品《父亲的老照片》,以艺术的形式向党致敬、为党赞歌。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背景故事,创作舞台剧《国家的孩子》,让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历史佳话广为传播。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在全区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乌海市11家单位被授予学雷锋实践基地,累计建成“雷锋小广场”“雷锋爱心书站”“小雷锋义工站”等阵地50个推动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乌海市还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独特作用,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创作《致谢社区防疫人员》《雨中抗疫》等文艺作品240件,有力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为主题,创作剧本《爱在有情天》、长篇小说《牛眼》、生态散文《春天,在西鄂尔多斯》、歌曲《父亲的嘱托》《清澈的爱》、马头琴曲《追梦》,大力弘扬当代精神。
结合黄河入蒙首站区位特点,乌海市在海南区打造黄河入蒙首站标识、母亲河主题雕塑和母亲河墙绘全景,扶持鲁婷创作黄河石彩绘作品80件,完成《口述黄河入蒙第一站》初稿撰写11万字,创作黄河泥娃雕塑、歌曲《来沙漠看海》等文艺作品167件,策划推出《黄河在这里入蒙》10集乌海历史文化纪录片,深度阐释黄河文化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黄河自宁夏入内蒙古,首站便是乌海市,这片母亲河哺育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大漠、草原、湖泊、高山、湿地等独具北方特色景观资源的魅力,也有着植物界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有新石器时代游牧民族的图腾——桌子山岩画以及讲述沧桑历史的雄伟遗迹——秦明长城……
在“两个打造”工作推进中,乌海市整合乌海境内长城、黄河沿线重要文物和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博物馆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召烧沟岩画遗址博物馆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二道坎烽火台数字化项目,组织开展“太阳神岩画”拓印绘制和“我在博物馆里听天籁”古乐赏析等社教科普活动,编创文物宣传原创MV《历经的远方》、图书《古奥遗痕——乌海岩画》,聘请专业团队利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乌达区植物庞贝城面貌,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自信。
乌海市还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全方位嵌入各级公共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和重点文旅产业项目,设计推出“红嘴鸥IP”“四合木杯”“乌金之海炭雕”“驼盐古皂”“晴空制造”等文创品牌,其中“狮城乌海砚”等4件文旅商品被认证为2022年“内蒙古礼物”商品。持续推进“母亲河之路”项目,探索黄河文化和旅游项目融合发展,推荐18件珍贵文物参加“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沿黄七盟市文物巡展,举办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黄河魂 戈壁情”中国赏石城 乌海十年宣传推广活动、“喜迎二十大 中华魂 黄河颂”——赵福油画作品等大型文化活动192次,依托各类文化活动设立文创集市区、美食消费区、后备箱集市区,展销葫芦烙画、乌海砚台等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形成文旅商农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乌海市聚焦“两个打造”开展宣传推介,综合应用“报、台、网、微、端、屏”等多媒体平台,开设“两个打造”系列专栏,制作播发“激情岁月”“你好,文物!”“博物馆里的宝贝”“乌海文化人”等节目产品83期,策划推出文化综艺节目《黄河入蒙第一城 大美乌海向未来》《墨韵留香》。截至目前,市属新闻媒体共刊发相关新闻、理论文章、融媒体产品1700余件,多角度、多层面宣传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