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

  武川县

  燕麦种植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融媒体记者  王雅静

  “今天领了两万多元,用这笔钱明年继续再投资种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张正恒沟村村民赵秀莲开心地说。日前内蒙古燕谷坊集团在武川县草原之门全谷物科技产业园举行了“燕麦粮款发放暨种粮大户新年表彰仪式”,将燕麦粮款直接发放到了农民手中。

  近年来,燕谷坊集团通过“企业+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武川县本地种植户和市场动态对接,为农户设立保底收购价和补贴款,让农户不愁种植技术、不愁销路,种粮底气更足。

  “目前,燕谷坊集团燕麦订单覆盖武川全县9个乡镇16544户,燕麦种植订单合同签约农户近万户,燕麦种植面积达到50多万亩。”内蒙古燕谷坊集团副总裁王文忠介绍。

  武川县地处北纬41°—43°,这个纬度是世界公认的裸燕麦黄金生长纬度。武川产裸燕麦的蛋白质和钙、磷、铁、核黄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且氨基酸比例平衡,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较高,这些特质使武川燕麦口感好且味香。2020年9月,武川燕麦被纳入2020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命名武川县为“燕麦之乡”。2021年11月,武川燕麦传统旱作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近年来,武川县大力发展燕麦种植产业,而燕麦种植在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品牌农业、推动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提供了重要引擎。

  “近年来,武川紧扣‘两麦一薯’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托燕谷坊等龙头企业,建设了国内首个全谷物科技产业园,年产燕麦全谷物达11万吨,产值达40亿元,促使一产引领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以小产业撬动大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武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杰说。

  乌兰浩特市 

  环卫一体化扮靓 城乡“高颜值”

  □本报融媒体记者  高敏娜  

  实习生  张强

  铁锹不断敲击着路面,挥动扫帚发出的“沙沙”声此起彼伏,一会儿的工夫,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乡村小道又恢复了干净模样。寒风中,乌兰浩特市绿洁恒净环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环卫工人热火朝天地清理着路面,阳光下宽敞的村道蜿蜒亮丽。

  去年,乌兰浩特市在义勒力特嘎查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乡村建设工程,由乌兰浩特市绿洁恒净环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统筹负责村庄保洁清扫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2022年,乌兰浩特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按照“市主导、镇主体、村负责、村民自治”的思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市4个镇、1个现代农业园区共61个嘎查村全面铺开。

  走进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家家门口都放置着垃圾桶,不时还有保洁员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不少村民也撸起袖子弯下腰,加入到了清理垃圾的队伍中。三合村通过乌兰浩特市绿洁恒净环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聘请的保洁员每天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同时带动村民主动加入到环境整治行动中。

  “各嘎查干部采取‘一天一检、七天一评’的管理机制,对村民‘门前四包’落实情况给予不同的奖惩,让家家户户干劲儿十足,确保将人居环境整治落到实处。”乌兰哈达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孙岩介绍道。

  清除“脏乱差”,建设“洁净美”,提振“精气神”,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让全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垃圾得到了有效整治,成为群众欢迎、拥护、支持的满意工程和民心工程。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60辆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车辆已全部投入使用,共计免费为31个行政村、4个社区发放分类垃圾桶18596个,累计清理积存垃圾17905.2吨。

  从“垃圾靠风刮”到“分类储运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开展以来,乌兰浩特市形成了“按户分类、统一清扫、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云上103
新能源产业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
【乡音】
【集市】
冰雪“伊萨仁” 搅热旅游
“法”“景”融合 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