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的“文明团结超市”门口排着十几米长队,村民们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互相“攀比”:“我有300多积分,能换好几袋米。”“我有100多积分,能换点盐和酱油。”
进入“超市”内,各类洗化用品、粮油副食、家用电器摆放得整整齐齐,干净整洁的货架上,“文明团结超市”积分兑换价格标识格外吸引人,每一件商品上都明码标了“价”。
“今年嘎查有文化活动,凡是参加的人都能够积分。这不快要过年了,刚好我们家的电饼铛坏了,我过来换一个新的。”乌逊嘎查牧民谢春英一语道破这个“超市”的特别之处,“这个超市真得太好了,不用花钱购买商品,用平时积累的积分就能兑换。以后我还要多多帮助别人,多多参加活动,争取积累更多的积分。”
该“文明团结超市”墙上的积分细则清晰明了:爱家乡、爱集体,主动参与嘎查修建维护得10分、积极主动学习专业技术并取得资格证得20分、注重家风、尊老爱幼得40分……农牧民在“超市”可以用累计的积分前来“消费”,积分越多,兑换的物品价值就越高。自从建起这个“超市”,邻里摩擦减少了,农牧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了,群众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
“为了规范运作‘文明团结超市’,嘎查制定了详细的积分申报和扣分细则,通过积分兑换奖励机制,农牧民的家风越来越好,人居环境整治意识明显提升,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乌逊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宝玉介绍。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总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农牧民所向往期盼的不再单纯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美丽的村庄环境、井然有序的乡村秩序,在村民心中也越来越重要。
“一桶洗衣液、一袋盐、一包卫生纸……我的积分还剩多少?”1月10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胶泥湾村,村民们正在“垃圾兑换超市”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没想到能兑换这么多东西,够用一段时间了,村里建这个超市真是太好了!以前垃圾随处丢弃,现在,不光自家产生的垃圾有了回收处,大家还在道路、河边、庄稼地里捡拾垃圾,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兑换日用品,真是两全其美!”村民刘福何高兴地说。
胶泥湾村的“垃圾兑换超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见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明码标“价”。与其他超市不同的是,所有的商品不能用钱购买,也不对外开放,仅供本村村民用“积分”兑换,是该村村民的“专属福利”。超市内还设有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展板和积分兑换服务细则展板,直观地展示了垃圾分类和积分兑换服务的操作流程。
据了解,新店子镇通过建设“垃圾兑换超市”,引导农户破除“等靠要”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群众可以将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或公共区域废弃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到“垃圾兑换超市”兑换商品,还可以采用“积分制”方式兑换,积分需要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卫生保洁、公益事业、村级联防联治、见义勇为、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获得,再用积分到“垃圾兑换超市”兑换商品,达到资源合理回收利用的目的,杜绝发生“垃圾围村”现象,实现从末端清理到源头减量的转变,让村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自治区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治理模式创新,在全区1.1万个嘎查村实行“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模式,实行奖励积分、文明超市、道德银行、评定信用星级等方式,引导脱贫群众增强脱贫主体意识,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区建设村级“文明团结超市”5593个,通过物质兑换、通报表扬等积分转化运用,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增强农牧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引导群众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要坚持重过程、重实效,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而这些都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引领和支持,离不开广大村民作为主人翁的亲身参与和积极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期待有更多的地方能总结借鉴推广“积分制”,引导广大群众把文明礼貌、乐善好施、主动参与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不断激发全社会文明力量,聚集更多乡村振兴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