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恩奋进 春满北疆

  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见证砥砺奋进的辉煌历程;继往开来的宏图伟业,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2019年亲临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聚焦发展大计,牵挂民生冷暖,亲自为内蒙古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殷殷嘱托、眷眷深情,凝聚起全区各族人民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全区上下全力以赴推动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凝心聚力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增团结、保安全,交出了一份全面小康目标如期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局面巩固发展的精彩答卷。

  万里河山,春风浩荡。满怀豪情的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内蒙古贡献。

  擦亮小康生活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   韩雪茹

  轰隆隆,轰隆隆……机器轰鸣声中,一根根秸秆和废弃木头被破碎后,经过筛选、除土、压制等程序,变成生物质燃料颗粒。这个“变废为宝”的过程,每天都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恩格贝镇乌兰村的村集体经济项目——乌兰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上演。

  “以前,村里的秸秆利用率很低,还有一些枯死的树木、废弃木头也随意堆放,影响村容村貌。现在好了,工厂不仅带来经济收入,还为人居环境整治出了一份力。”乌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亚楼指着轰轰作响的加工机器说,“我们优先录用脱贫户来加工厂工作,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可别小瞧这个厂子,效益好得很。2022年是加工厂投产第一年,我家当年就收到1000元的分红,这个加工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乌兰村脱贫户杨四埃乐呵呵地说。

  杨四埃自己在外打工能挣钱,还有村里集体经济带来的分红。在各种好政策的帮扶下,家里的增收项目越来越多,收入节节攀升,杨四埃过上了以前从未想过的小康生活。

  村民日子越来越好,村庄也越来越美。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农家小院宁静温馨,柏油马路平整宽敞……如今,乌兰村“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新风尚、新思想也在改变着新农人的生活形态。

  村民杨飞荣感慨:“这几年村子的变化真大,我们再也不‘土’了。现在,打扫卫生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敞亮!”

  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具,村民“生活美”与“环境美”同享,小康生活“内外”兼修。乌兰村通过精心组织、多措并举,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积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面貌,打造幸福宜居村落。目前,该村已经成功打造了支柱性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2万元。

  无数个脱贫致富的“杨四埃”、无数个村美人富的“乌兰村”串联成一幅奔小康的美好图景。过去5年,我区举全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一道共圆小康梦、迈上新征程。

  1.5万亿到2.3万亿的跃升

  □本报记者   杨帆

  8米见方的“鼎”型雕塑象征着什么?

  “象征希望!”在呼和浩特居住22年、现已是一家乳制品公司的老板冀守伟说。

  难忘17年前,当刻有“中国乳都”的“鼎”型雕塑矗立在呼和浩特街心公园时,冀守伟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方向。经开办网校、销售汽车等创业波折,他最终选择了乳品制造业。

  内蒙古拥有13亿亩天然草原,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发展乳品制造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党的十九大后,老冀的公司引入战略投资,在武川县建成占地66亩的生产基地进军乳品制造业。

  如今,老冀公司生产的奶酪、奶皮等“蒙歌来”乳制品销往国内多地,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让他羡慕的是,这5年,推动“中国乳都”声名鹊起的伊利和蒙牛,已闯入世界乳业“第一阵营”。

  伊利蝉联世界乳企第五强,营收破千亿元;蒙牛跃居世界乳企第七强。谈及成功秘诀,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说:“视品质如生命。”

  “也许不久后,‘中国乳都’这块牌子要换成‘世界乳都’。” 老冀的预言会成真吗?

  奋斗创造奇迹,一切皆有可能。

  最新的世界乳企20强榜单上,伊利、蒙牛以31.7%、24%的营收增速摘得全球乳业巨头成长速度冠亚军。

  5年能干什么?老冀的公司也成长为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业。

  虽然体量不能与伊利和蒙牛相提并论,但至少在“龙头”榜上,老冀的公司与伊利、蒙牛同在一个“阵营”。

  源于对内蒙古发展的信心,老冀去年将儿子送往澳大利亚专修食品加工专业,以备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信心,来自5年来内蒙古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仅2022年,内蒙古先后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81条、奶业振兴9条等政策包,给经营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提升经济实力,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内蒙古优化营商环境催生的“发展效应”非同凡响。

  5年,在市场跌宕起伏的背景下,全区经营主体净增60多万户,老冀企业上下游的几百户经营主体也在其中。

  稳住经营主体信心,就稳住了经济大盘。5年,内蒙古人均GDP跃居全国前列。

  5年能干什么?内蒙古以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的成绩作答:5年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抓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5万亿元增长到2.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1万元增长到9.6万元;粮食总产量从全国第十位跃升至第六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绒、饲草产量稳居全国第一;累计生产煤炭53亿多吨、发电2.9万亿度,煤、电保供量均居全国第一。

  城乡有“颜值”更有“气质”

  □本报记者   高慧

  “以前路不好走,没人来送货,现在各种零货都有车来给送,日杂、米面、粮油、小吃等都能送来,生意比以前好多了。”说起修路的好处,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孟恩套力盖矿区经营着一家超市的邓长风深有体会。

  崭新的柏油路,醒目的交通标线……随着孟恩套力盖矿区至杜尔基镇双金嘎查“白改黑”路面新建改造工程的完工,周边农牧民群众彻底告别了尘土飞扬的砂石路,邓长风的超市也跟着“火”起来。“矿区去巴彦呼舒镇原来需要50分钟,这条路修好后,现在25分钟就能到。路通了,客流量多了,我的收入也跟着翻了几番。”邓长风笑着说。

  2022年,兴安盟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82个,完成投资189.2亿元,一张以公路为主体、以铁路和航空为支撑的立体交通网渐次铺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我们居住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干净整洁,不仅有小公园和儿童游乐场,还有物业管理,一点也不比新小区差。”呼和浩特环卫工人张玉梅说。作为一名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她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者。“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呼和浩特的发展变化,现在可以说是满眼绿、满眼净、满眼景。城市变好了,咱是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张玉梅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民心工程来抓,不但改得彻底,而且改得精细,确保老旧小区各项改造往细处、深处、实处走,让城区老楼“好看”又“好住”。2022年,呼和浩特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2个,实施棚户区改造8个。今年计划将完成30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毫沁营、西古楼、双树等7个棚户区改造。

  从兴安盟科右中旗孟恩套力盖矿区,再到首府呼和浩特,过去5年,内蒙古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率从64.6%提高到近69%,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张呼、通新、喀赤高铁相继通车,公路里程增加1.7万公里,呼和浩特新机场主体完工,21个通用机场建设完成,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运。

  如今,行走于内蒙古的城市,路面干净整洁,绿化层次分明,景观小品别出心裁;乡村“水电路网”村村通,民居规划错落有致,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城乡“颜值”因提质而靓,群众生活因提质而美,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正在内蒙古大地徐徐展开,把青山和绿水、城市和农村、未来和希望连成一片。

  培育“后备军”   激发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李永桃

  2022年9月30日,随着一声钟响,内蒙古欧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晶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2022年内蒙古首家IPO上市企业。公司股价自上市以来至2023年2月27日收盘,累计涨幅达662.04% 。

  欧晶科技上市是内蒙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天骏计划”的重要成果,是自治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本土优质企业取得的新成效。

  “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自治区‘两个基地’建设,我们不断创新机制,扶龙头、推上市、强产业,全力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带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我区新增1家上市企业和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企业进入上市审核,9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达到57家,全区上市在审企业数量创新高,全区上市企业总市值最高突破1万亿元。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快上市企业储备培育,力争实现5家企业上市首发融资。同时,联合财政厅落实好上市企业奖补政策。对在内蒙古证监局办理上市辅导备案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补;对向中国证监会、沪深北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报材料并获得受理的企业,给予200万元奖补;对在沪深北交易所实现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补;对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给予500万元奖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我区推动大中矿业、优然牧业、大唐药业、新华发行、欧晶科技成功上市,实现我区企业A股上市9年零的突破。

  推进企业上市只是我区优环境、育动能的一个缩影。5年来,我区不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自治区本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71%,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区各级国企重组整合244户,“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历史性难题基本解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突破1万亿元。

  家门口挣钱日子更舒心

  □本报记者   梅刚

  一大早,走进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查嘎力格奶制品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景象。奶制品厂创办人银花跟着工人们一起熬奶、入模、晾晒……

  “这熟酸奶、奶皮卷成了网红食品,卖得特别好,我们还需要大量优质奶源,做更多的奶食品。”银花笑着说。

  银花前几年在北京打工,回乡创业一直是她的梦想。2020年,在人社部门帮助下,银花申请了20万元创业贷款,养了20头奶牛,走上了创业之路。

  银花的奶食品纯手工制作,奶豆腐、奶皮子等深受顾客喜爱,小生意也越做越火,一天能卖近千元。

  随着订单的增加,2022年银花扩建了厂房,购置了挤奶机等设备,收购了10户牧户的奶源,还利用电商平台开始了直播带货。目前,奶制品厂已吸纳多名农牧民就业,公司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就业是收入之源、共富之基。我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让群众就业“饭碗”端好端稳,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过去5年,我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20万人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万元增加到近3.6万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这些年我家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几年前,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海棠家,仅靠老公一人打工挣钱,还要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自从嘎查建起了奶牛养殖厂,海棠和丈夫都进厂上班,不仅每年能稳稳拿到12万多元的工资,还把家里种的50亩地青贮卖给厂里,额外收入8万多元。

  产业兴,则就业稳。我区立足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家门口就业不仅给百姓带来稳稳的幸福,也为小康生活铺上了暖心底色。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的海棠对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变化太大啦!我有两份收入,厂里还免费给我提供种植技术和牛粪做的有机肥,不仅改良了土地,青贮的产量和质量也提高了,我也能卖上好价钱,挣得更多了。”海棠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们现在是既有盼头,又有干头!在公司上班,挣钱买了12头牛在自己家里养,全家人的生活别提多美了。”海棠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小孩、又有稳定收入的生活一直是她的梦想,现在梦想成真了。

  我区一系列提高收入的措施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一系列民生政策让百姓幸福感更有保障。过去5年,我区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文体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累计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项目2970个、140万套、1.55亿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5108个、棚户区近26万套、农村牧区危房9.6万套,建设保障性住房2万套,圆了600多万群众的安居梦。

  昔日荒山披上绿装

  □本报记者   霍晓庆   实习生   邬思湉

  一只野兔从脚下窜过,温雄还没来得及掏出手机拍照,野兔就钻进树丛消失不见了。一年四季在山上巡护,碰到各种小动物已是司空见惯,但温雄还是感觉很稀罕。

  “以前这座山灰突突的,连一棵树都见不着,更别提动物了。现在有了树,山绿了,小动物也在这里安了家,怎么都看不够。”温雄说。早春时节,尚处于休眠期的樟子松、云杉、侧柏呈现出深绿色,山脚下的巴音宝力格镇喧闹而美好。

  阴山山脉西段横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千百年来,洪水从山口倾泻而下,带走了有机质和土壤,留下了沙砾和石头,形成了冲积扇。乱石荒滩,再加上气候干旱,植物难以存活。

  从温雄记事起,北山就是黄的。一到春天刮大风,天地浑黄一片,2米外就看不到人,沙子打得脸生疼,碗口粗的树说刮断就刮断了。夏天遇到大雨就发洪水,洪水从山上没遮没拦地冲下来,冲到巴音宝力格镇的大街上、庭院里、农田里,水最深的时候,没过了轿车车顶。

  乌拉特后旗下决心治理这片山地。2018年春天,治理工程启动,大型机器开到了山脚下,技术团队准备就绪,在镇上做生意的温雄也摩拳擦掌。他召集附近居民组成工队,共同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植树行动中。

  “大家做梦都想让山变绿。”温雄说,“运苗车上不了山,大家就把树苗一棵棵背上山。山上都是石头,种不了树,大家手抬肩扛清理石头。”短短3个月时间,1800多亩林子拔地而起,从路边到前坡再到山体,焕然一新。

  种树三分靠种七分靠养护,尤其在这样碎石沙砾遍布的山体上,养护更是难上加难。为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温雄和工队一部分工友果断选择留下来护林。浇水、防火、防病虫害、补植补造,一年四季忙碌着。

  “大变样了。一抬头就能看到绿色,沙尘暴明显减少,植被涵养水源,洪水也基本不再发生了。”温雄说。变了的不止颜值和生态,巴音宝力格镇北山洪积扇治理工程和固察公路两侧阴山冲积扇绿化工程形成了一条“生态绿带”,游客多起来了。当地人瞅准时机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实现转型发展。

  过去5年,内蒙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黄河、“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河湖流域治理成效显著,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累计造林3700多万亩、种草1.2亿多亩、防沙治沙5400多万亩,均居全国第一,创建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休眠的树木正逐渐苏醒,忙碌的生活,在绿色的延展中充满着希望。

  织就民族团结“同心结”

  □见习记者   李存霞

  “等天气再暖和一些,社区的民族手工艺班就要继续办活动了,我要和各族姐妹们一起提升刺绣技艺,绣出更多精美作品……”近来,家住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退休教师高娃正期待着和邻里相聚,一起绣制新作品。

  几年前,临潢家园社区成立了民族手工艺班,从小喜欢刺绣的高娃便带领各族居民一起进行刺绣创作。“姐妹们互相交流学习,将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融合在一起,不仅增进了文化认同,情感上也愈发亲近。”高娃说。

  临潢家园社区有居民1万多人,其中蒙古族、满族、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居民近4000人,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合聚居社区,曾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多年来,社区各族居民和睦共处、亲如一家,绘就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画卷。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着力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区环境,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各族居民在这个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社区成立了乌兰牧骑小分队,各族居民自导自演歌舞节目,逢年过节给邻里送去欢乐;开办了民族融合小课桌,开展民族团结故事会等课程,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传统手工技艺课堂上,各族妇女共同学习刺绣、编织等手艺,陶冶情操、就业创收……

  “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们搭建了相互了解的平台,邻里之间互相尊重、互帮互助,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很幸福!”社区居民朝格说。

  吴晓华说:“我们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继续加强社区治理,持续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各族群众营造和谐团结的社区氛围,让总书记放心,让居民满意。”

  临潢家园社区各族群众共学共事、共居共乐的动人故事,是内蒙古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生动缩影。

  几年来,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系统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举措,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倍加珍视大团结的良好局面,精心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迈步新征程,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打好“党建牌”   结出“幸福果”

  □本报记者   宋爽

  “我们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还装了路灯,晚上遛弯、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住得越来越得劲儿了!”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新店村村民陈淑云的感言,来自于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后呈现出的新气象。

  村集体的“腰包”鼓了,公共服务得到完善,“里子”的量变带来了“面子”的质变。新店村的变化,得益于赤峰市实施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比武争星”行动,组织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动力。

  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好了就是凝聚力,抓细了就是竞争力。在内蒙古,打好“党建牌”,结出“幸福果”的生动实践不胜枚举,各领域党建工作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农村、城市、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每个领域都有鲜明特点,如何保障各领域党建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为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全区持续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上打出“组合拳”:在农村牧区,选优配强带头人,持续深化“一嘎查村班子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在城市社区,推动单位、行业、区域党建互联互动,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各级机关深化政治机关建设和模范机关创建工作,推动机关党组织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国有企业抓党建促经营提效益,建立健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党建共建制度……

  一个支部一个支部提升,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巩固。我区深化“五化协同、大抓基层”,以“最强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建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全区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5万余个,实现了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份承诺代表一份责任。截至2021年底,全区党员总数达到172万多名。我区建立“群众有诉、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各领域党员“戴党徽、亮身份、办实事、树形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人们看到: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广大党员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同向而行,凝聚起助推全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一幅景美民富人和的精彩画卷在祖国北疆徐徐铺展。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孟和朝鲁、王磊、怀特乌勒斯、马建荃、通讯员张启民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全国两会特刊
   第08版:视界
感恩奋进 春满北疆
数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