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

  固阳县

  “固里”同心点亮群众“微心愿”

  □本报融媒体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吕虹

  如今在包头市固阳县聚鑫盛养老院温暖的家里,陈永终于可以平静地讲述他曾远在异乡的生活。

  从前,半身不遂的他平时只能躺在厂房顶上简易彩钢棚里的木板床上,旁边桌子上扔着一块方便面,地下的条形烤圈上卡着一个白皮烙饼……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5年多,打工的哥哥偶尔会来看看他。

  直到两年前一个炎热的下午,在爬了40多级铁皮台阶后,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找到陈永,与他谈心,并帮他收拾了杂乱不堪的家。之后,了解情况的志愿者们分批行动,先后联系了包头市固阳县残联、民政局、养老院等单位,为他办理了二级残疾证,申请了“五保”,特事特办将他接送到了固阳县聚鑫盛养老院,给他一个舒适的“家”。陈永不善表达,看见志愿者总是很开心,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太谢谢了”“辛苦你们了”。

  陈永的经历只是固阳县服务外出弱势群众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出流动人口,让外出群众体会到“家”的温暖,2020年,固阳县在包头市区建成全市第一个飞地站所——固阳驻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22年,“固里”同心志愿服务项目也由此诞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外出人员志愿服务队汇聚各方力量,建立“七家共建、八方联动”“15+N”志愿服务模式。一时间流动党员之家、工会之家、外出青年之家、外出妇女之家等“固阳之家”在包头纷纷温暖落户;6个镇社区形成八方联动的阵地网,共同为固阳县外出群众服务。在这里,妇女集体手工编织欢声笑语、“两癌”救助政策守护健康、未成年人知识讲座放飞梦想……希望的种子在生根发芽、绽放出幸福花蕾。

  共建联动,情暖“固里”。“固里”同心项目实施以来,外出人员志愿服务队共办理低保204户、临时救助85人、残疾鉴定50余人,定期慰问困难群众400余人、困难农民工25户,完成退役军人生存认证32人。志愿者们与外出游子共居共学共乐,用点滴工作微光如炬、凝成星河,共同点亮了群众“微心愿”,共享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

  科左中旗

  土地“化零为整”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本报融媒体记者  薛一群

  实习生  玲春  韩磊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五间房村,村民吴继广正和镇村两级干部讨论今年的土地流转情况。“我年龄大了,没有太多精力去种地了,儿女也有自己的工作,我把土地一次性流转5年,收入够生活用了,土地也有人种了,一举两得。”吴继广说。

  据了解,五间房村共有耕地8500亩,在旗、镇两级政策的引导下,五间房村通过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充分调动起村民开展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后,村民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也从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二、三产业。目前五间房村有1200余人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地从事建筑、制造、渔产等行业,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万元。留在村里具备劳动能力的100余人还可以到流转企业务工,在农忙的6个月里,人均收入约1.8万元。

  五间房村党支部书记李佳伟介绍:“我们村通过推进产业化种植,整合农业资源,全村整体流转面积达到了8000亩耕地。2022、2023年土地流转费亩均850元,较往年有所提升,相比农户自己经营,每亩能多产生170到200元的效益。”

  近年来,为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科左中旗引导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释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力。架玛吐镇依托土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规模化土地流转,探索出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农业集约化经营管理新路子。今年,架玛吐镇规模土地流转面积预计突破13万亩,实现农户“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

  科左中旗着眼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不断引进优质农业项目、培育本土农业品牌、提升农民专业技术、加强农企利益联结,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使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带动农村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评论
   第08版:云上103
【乡音】
“风”从草原来 “光”照千万家
【集市】
樱桃开花 葡萄萌芽 大棚里面春意浓
华姐,社区里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