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锚定新能源产业链不动摇 在服务五大任务中彰显使命担当

金川校区。
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
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太阳能储热温室乡村振兴产业园。
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
风电机组性能测试。
  党的二十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并放在落实党的中心任务中进行战略布局,确定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空前高度,使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工科院校,坚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积极响应自治区提出的“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推动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提档升级、有组织科研攻坚、科教产深度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九大行动”,全力以赴打造新能源学科群、专业群、平台群、团队群,坚决打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攻坚战,着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占峰

  聚焦产业布局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育才是我区的弱项,关键是要提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不断强化“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的办学导向,全面对标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梳理产业链图谱,明晰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凝炼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全力加强与自治区重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有效衔接、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全力打造新能源学科专业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自治区全力完成五大任务的战略要求和迫切需求。作为在新能源方面具有较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础的区内工科高校,内蒙古工业大学进一步强化扛旗领军的自信和责无旁贷的担当,锚定自治区新能源产业“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围绕“源、网、荷、储、用”等不同产业链点,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推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及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硕士点布局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初步建成覆盖新能源产业重要链点的学科专业集群,成为自治区新能源领域唯一具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截至目前,已培养新能源人才1600余人,为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当前,学校正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新能源研究院(学院),组织相关学院凝炼设置新能源领域学科方向,对应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布局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电气工程等博士点,将进一步提升全链条服务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能力。

  着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扬“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的办学传统,强化开放办学理念,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在招生就业、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全面加强与有关厅局、地方政府、重点企业行业的协调联动,先后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9个盟市,自治区工信厅、能源局、住建厅等多个部门,华电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能源集团等50余家大型企业推进合作办学,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产业链,推动学科专业“调停转增”,促进分类特色发展,近5年裁撤了19个适应度低的老旧专业,新增了14个自治区产业急需的专业,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深化教学评价改革等方式加大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力度,重新调整后的本科专业共63个,工学类占76%,获批20个国家级、10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地方工科高校第一方阵。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进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获批3家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成立6家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和新能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和“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互促互融。

  围绕战略定位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贡献度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以服务自治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整合资源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力量谋划重大项目和成果,创新机制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五大任务的支撑度和贡献度。

  推动科研平台优化升级。围绕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等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整合现有平台团队资源,推动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打开新局面。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新能源领域科研平台。同时,建成“新能源与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等多个自治区级平台。2023年,华电内蒙古公司与学校合作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新能源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目前,学校78个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中有28个平台与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直接相关。“十三五”以来,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能源和战略资源方面有300余项,在清洁能源利用、煤基固废处理、生态监测、绿色冶金、矿山治理、生物发酵技术、绿色建筑等重要领域产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奖37项,科技创新的聚焦度和支撑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聚焦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协同地方政府培育建设新能源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规划建设内蒙古实验室,谋划自治区“揭榜挂帅”等重大项目,着力解决自治区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

  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在全区率先成立产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奖励、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和激励规则,不断加大激励力度,引导广大教师把论文写在内蒙古的广袤大地上、把科研做在重点企业生产线上。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自治区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自治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累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06项,科技成果转化1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432万元,涌现出地基微变雷达、太阳能农业设施、煤基固废集团化处理等一批代表性成果转化案例,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走在自治区高校前列。其中,雷达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5项省部级一等奖,并孵化创建了内蒙古第一家雷达高新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已实现经济效益4亿余元;太阳能农业设施相关成果已在6个省份、区内8个盟市建成25项示范工程或产业园区,转化产值近亿元,显著带动了种植户增产增收,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对接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新型智库建设,获批“内蒙古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新型智库建设项目,为国家和自治区能源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服务。“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促进成果转化的一揽子激励规则,成立学校科技产业园,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专业化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

  对接重大需求 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支撑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是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汇聚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二级学院主动作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加强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成立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保障有力、高效规范的议事协调机制,全面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暖心服务和工作保障,深化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聘任等改革,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扩大二级学院人才自主权,在平台搭建、氛围营造、服务保障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构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工作格局。近3年,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百名师资储备计划”“百名讲座教授聘用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0余人,教师博士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刚性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增至3人,实现了重点人才计划的重大突破;柔性引进领军人才34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9人。组建自治区创新团队44个,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才汇聚效应明显增强,队伍结构大幅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坚持引育并举、刚柔并济、量质并重、激励与约束并行的原则,牢固树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理念,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务实、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大环境和学院小环境,厚植人才成长发展的沃土,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将瞄准五大任务和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新时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行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壮大专任教师队伍,重点引进新能源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领军人才,做大做强新能源人才团队。同时,全面加强校地校企联合引才育才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与自治区有关单位、企业双聘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共用的良好格局,共同为自治区人才工作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的二十大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内蒙古工业大学将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锚定自治区两件大事不动摇,着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重塑办学定位,聚焦主攻方向,树立扛旗争先意识,鼓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担当有为的劲头,提振奋勇争先、一马当先、赶超跨越的精气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晋位升级,在服务五大任务中书写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乌海
锚定新能源产业链不动摇 在服务五大任务中彰显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