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位于阴山沿麓,当地“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将旱作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迫切需求。凉城县通过采用以水定地的方式,自2021年起建设旱作高标准农田共5.5万亩,从项目选址到管护利用实现多项管理和技术创新,项目建成后杂粮亩产由400斤提升到600斤,马铃薯亩产由2500斤提升到4000斤,土地流转单价由亩均200元提升到350元。
“先找水,再建设”,确保农田稳产高产
按照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宜机耕作”的要求,凉城县在项目申报前就确定了“以水定地”的选址原则。既然地表水没有,地下水不许用,那就从“天上水”想办法,经过多轮套图筛选和实地踏勘,遴选出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类地块,因地制宜探索出4种建设模式。一是自然降雨坡改梯模式。对坡地或狭窄的梯田进行坡改梯、小并大、短并长、弯并直,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梯田。同时,建设田间道路和坡顶防护林,解决机械作业不便和水土流失问题。共建设0.9万亩,杂粮亩产提升到500斤,马铃薯亩产提升到3200斤,亩均流转价提高到250元。二是大口井蓄水条田模式。选取40眼已损毁的大口井,通过维修清淤、引流地表水、扩大水域面积等方式,恢复和补充水源。同时,配套输变电设备和水泵,采取滴灌方式进行应急补水。共建设3.3万亩,杂粮亩产提高到660斤,马铃薯亩产提高到4500斤,亩均流转价格提高到400元。三是锅底坑集雨条田模式。选取周边环山具有大面积汇水条件的低洼地,建设初级沉淀集水池,配备反滤设施和大扬程潜水泵,再将水输送至项目区耕地周边高位点的二级沉淀蓄水池,采用半固定式喷灌设备进行应急补水。共建设0.5万亩,杂粮亩产提高到580斤,马铃薯亩产提高到3800斤,亩均流转价格提高到320元。四是侵蚀沟集雨条田模式。在天然侵蚀沟周边适宜位置设置降水沉淀池和集雨水窖,集蓄秋季丰水期的沟内来水,用于春季贫水期作物“保苗水”的浇灌。采取该模式建设0.6万亩,杂粮亩产提高到570斤,马铃薯亩产提高到3600斤,亩均流转价格提高到310元。项目建成后,基本农田形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
“发手册,列清单”,确保项目管理见人见事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推进,凉城县先后制定了建设项目人员分工、监督指导管理工作职责等工作制度手册,分项目区明确了甲方包片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分标段明确了驻点负责人。分别列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岗位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清单和工作标准清单,每日核对履职情况,每月开展集中考核2次。同时,聘请第三方对项目建设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每完成一个单元工程,就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审计四方代表,进行单元工程验收和工程量核定,按工程进度收集结算资料,及时兑付工程款,到项目完工时,支付进度已经达到80%。
“扶上马,送一程”,确保项目工程管好用好
项目建成后,面向项目区农民组织开展了3次集中种植技术培训和5轮现场技术指导。在项目区灌溉设施安装过程中,由设备厂家对项目区农民、流转经营主体、机电井管理户开展培训,指导设备操作方式、保养方式和高效施肥方式,累计培训500人次。张贴水肥一体化设备操作流程,明确管理户负责对水源井和灌溉设施的运行维护,并按照村民协议的价格向用水户收取水费。组织技术人员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土壤采样,检测分析土壤性状及养分含量,结合气象预测和田间环境数据,为农户发放播种施肥、控药防灾明白卡,累计发放300人次,有力推动农民因地施策,实现节本增收。
“询民意,助流转”,确保国家投资为民惠民
项目选址前,农牧部门协调所在乡镇和行政村召开村民集体大会,说明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基本情况,征求农民和流转经营主体的立项意愿,帮助协商在项目建成后对原有土地流转价格进行适当提高。开工建设前由村两委组织农民对现有耕作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建立台账,建成后可以选择按照台账面积集体流转或自行耕种。村集体通过组织整村范围的集体流转,提高了在经营主体选择和流转价格协商方面的话语权,村集体收入得到了提升,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经营主体流转风险显著降低,土地规模化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截至目前,已经协调385户农民流转土地1.6万亩。
2022年以来,凉城县以组织工作“揭榜领题”为主抓手,持续推进基层党建“亮晒比”创先争优行动,推动组织工作同五大任务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建+”模式,着力打造农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2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4.5万亩,粮食总产4.04亿斤,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69%。完成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5.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