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幼有所育 托起幸福童年

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卧牛河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玩跳绳。近年来,扎兰屯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幼儿园托班、家庭托育等多种模式,让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不断减轻。韩冷 摄
家长陪小朋友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阅读。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在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护士在照顾新生儿。本报记者 王鹏 摄
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童乐幼儿园在园内创建了“森林乐园”,通过开展别有趣味的户外实践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了幼儿体质,更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李健男 摄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滨河街道在宁馨社区妙想家绘本馆为辖区幼儿提供托幼服务。截至2022年底,鄂尔多斯市共有托育机构167家,托位数9020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马燕红 摄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团队医生为儿童测量身高。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全区儿童成长事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报记者 王鹏 摄
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朵兰幼儿园,孩子们在玩足球。目前,乌海市共有朵兰幼儿园、东方红托育中心等19所托育机构,1479个托位。本报记者 郝飚 摄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古族幼儿园,家长和小朋友在宽敞的操场上参加亲子活动。截至目前,该旗公办幼儿园占比达72.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6.82%。郝常明 摄
  编者按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月20日至6月20日是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护佑婴幼儿健康成长,内蒙古一直在努力。从城市到乡村,我区托育、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美好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白雪  

  每天下午5点左右,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颐和家园的刘敏忙完手头的工作,都会来到赛罕区第一幼儿园颐和园区接3岁多的二宝回家。刘敏家所在的片区普惠幼儿园资源紧缺,孩子入园问题一直令人头疼。她说,回想起六七年前给大宝选幼儿园时,附近的公办幼儿园不仅离家远还报不上名,最后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

  2020年,当地政府投入财政资金高标准建设了公办的赛罕区第一幼儿园颐和园区。在这里,整洁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午休室、设施齐全的游玩区一应俱全,每月的保教费只有五百多元。刘敏感慨,现在幼儿园就在自家楼下,不仅接送方便,收费也不贵,她和家人都很满意。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幼儿园颐和园区的故事,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放眼全区,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像刘敏一样亲身体会到了从“入园难”到“上好园”的跨越。

  近年来,自治区将发展学前教育列入重要民生工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的占比,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落细,让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不断减轻。一组组数据也印证了近年来我区幼有所育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8%,在全国保持中上游水平;利用“国培计划”加大对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牧区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2018至2021年累计培训60408人次;今年自治区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4所,将新增婴幼儿托位2万个;2022年全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2.2个……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下一步,我区将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实现自治区学前教育补齐短板、公民协调、普惠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影像力
幼有所育 托起幸福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