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辽

追青逐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科尔沁沙地治理成果。
  □本报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许媛媛

  追青逐绿,绘就锦绣山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关于“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令人振奋、鼓舞人心,激励着通辽市广大干部群众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建设由此开启。

  40多年的光阴走过,一道惊艳世界的绿色长城在北疆崛起。

  通辽市是“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地级示范市。作为全市生态建设重要支撑工程,自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造封飞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工程建设。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辽市确定了“南治沙、中节水、北保护”的生态布局。一至五期工程全市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任务2566.6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69万亩,封山(沙)育林486.31万亩,飞播造林80.2万亩,退化林修复37.5万亩。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是全国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努力,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良性逆转,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通过防沙治沙,全市林草植被盖度增加,山、沙“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地区通过治山、治沙,依托建设养畜、发展林果业,使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平原区通过农田林网建设,使1000多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产量净增20%以上。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收缩农牧业生产活动、搬迁转移农牧民,生态得到有效保护,植被得以休养生息。防沙治沙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农牧民致富达小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新时代新阶段赋予发展新使命。6月11日,通辽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6月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要求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按照“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万亩,天然草原修复1000万亩,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62%以上,固碳能力达到600万吨,蓄水11亿立方米。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和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稳步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建经济林基地55万亩,其中: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水果类经济林5万亩;以文冠果、元宝枫、沙棘、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基地50万亩,力争总面积达到450万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追青逐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牲畜膘情好 增收才有望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
“无忧办”让百姓“办无忧”
草色青青迎客来
“风光”资源引来百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
全力打造马铃薯产业“航母”
重拾“天染”工艺 还原生态本色
前5月满都拉口岸过货量突破2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