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眼镜、手持剪刀,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幻化出奔腾的蒙古马、牛郎织女鹊桥会……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在第七届内蒙古文博会现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都叶梅,带着她的剪纸作品《中华民族一家亲》亮相呼伦贝尔展馆。
23米长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被悬挂在呼伦贝尔展馆上方。这幅作品历经两年的创作,将56个民族的人物,以红色巨龙串联,他们都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
“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考证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习俗等等,只为最大限度还原56个民族的样子。”
呼伦贝尔展馆中,都叶梅的剪纸作品贴满了一面墙,草原文化、红色文化、节气农耕……她从内蒙古广阔大地汲取灵感,从乡村生活的点滴寻找素材,作品中处处都是家乡痕迹。
这些年,都叶梅的剪纸工作室每年招收200名学生,由她免费教授剪纸技艺,为的是传承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同时,随着“都叶梅剪纸”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她带领学生们也走出了一条深挖特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子。
呼伦贝尔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群星,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3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数量位列全区第一;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3项,数量位列全区第二,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79人。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过来、“火”起来,呼伦贝尔市不断探索“非遗+旅游”路径,推出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主题演艺、非遗美食展、非遗村镇(街区)、非遗就业工坊六大主题功能区并整体融入旅游线路,持续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打造非遗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同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精进,呼伦贝尔非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