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清新,山川林木葱郁,河湖鱼翔浅底,草原牧歌欢唱……
今天,118.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生态越来越好“气质”更优雅、“颜值”更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
近年来,内蒙古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内蒙古蓝”火了
这个夏天,呼伦贝尔一位牧民在大草原“野生照相馆”,以蓝天为“幕布”自拍蓝底证件照的视频火遍全网。辽阔的蓝色与生机勃勃的绿色交汇,这份蔚蓝和纯净,再一次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游客慕名而来,来自天津的张惠就是其中之一。在乌拉盖九曲湾景区,她用航拍记录下了乌拉盖河与蓝天白云同框的壮美风景。她说,走过很多地方,“内蒙古蓝”最是让她难忘。
打卡内蒙古的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新时尚,“内蒙古蓝”已然成为亮眼的名片。
“内蒙古蓝”,从何而来?
2022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2.9%,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0.1%,优于国家考核目标0.7个百分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位居前列。
亮眼的成绩单折射出我区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奋斗历程。
一直以来,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是我区大气污染的根源。为此内蒙古坚持问题导向,治本攻坚,重点突破,打出治企、减煤、控车、法治“组合拳”,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一个个“污染大户”变身“治污先锋”。着力强化钢铁、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完成钢铁和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5家、工业炉窑治理129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278项,全区5474家企业建立了“一企一档”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突出能源结构调整,重点实施散煤清洁替代,坚决啃下“硬骨头”。围绕清洁取暖热源利用、热网建设、用户能效等方面持续发力,2022年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7.5万户,全区旗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已全部淘汰。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轻、重型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监测1.6万辆,中西部6市重型柴油货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系统1.5万台,坚决整治柴油货车尾气超标问题。
铁腕执法,让环保长出“钢牙利齿”。每月通报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盟市、旗县(市、区)进行预警提示、通报批评,甚至公开约谈,有效地将大气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争取,蓝天白云成为各地“标配”。
清流润万家
七月的乌梁素海,湖面银光朗映,波光浩渺,蓝天与碧波交相辉映,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
这片水域面积达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之“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的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可这颗“塞外明珠”也曾蒙尘,之前,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区面积大幅缩减,鱼少了、鸟少了。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如何让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生辉?2018年,内蒙古统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上游防沙治沙、外围植树造林,污水“零”入海,从“治湖泊”到“治流域”,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到“多要素”生态修复,乌梁素海迎来“新生”——
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目前,湖区有鱼类20余种,鸟类260多种,疣鼻天鹅由原来的200多只达到上千只,乌梁素海再次成为候鸟的天堂。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区的芦苇打碎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销量非常好。”渔民出身的何爱英3年前开始从事特色种植业,如今木耳种植红红火火,已经发展到4个大棚,年收入可观。
近年来,我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科学谋划、系统治理,全区1.6万余名河长、湖长“上岗”,河湖健康有了守护人。
2022年,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76.9%,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2.5%,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优于国家考核目标3.5个百分点;地下水考核点位Ⅰ~Ⅳ类水质比例73.5%,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返璞归真,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夏秋交替的包头市昆都仑河畔,鱼翔浅底,杨柳拂岸,引来无数候鸟和市民驻足。在不远处,自治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队的几名工作人员正沿着河岸线,按照管理平台手机端的APP地图指引排查着入河排污口。这是我区深入做好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的日常一幕。
黄河安澜天下平。2022年以来,围绕“什么口、谁在排、排什么、污不污、排多少、排向哪”等具体环节,内蒙古对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做到全面查实查清。同时,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统筹实施工业污水达标整治、水源地保护等专项行动,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2023年上半年,黄河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5.0%、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黄河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稳定在Ⅱ类水平。
久久为功换来碧水清波,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绚丽画卷在北疆大地徐徐铺展。
碧野美如画
8月中旬,内蒙古陆续迎来丰收季。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王岩正在跟伙伴们一起调查桔梗、北沙参的生长情况。这是他们团队今年启动的新项目——中蒙药材专用肥料研发项目。
“赤峰市药材种植面积48万亩,但因土壤贫瘠、品种混杂退化等原因,不少农民种植达不到药用效果。我们团队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施肥,不仅实现药材提质增效,还能达到减肥减药、保护土壤的目标。”项目负责人王岩说。
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目标大幅提升,我区一些地方农业用地土壤质量下降、退化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及地膜的高投入使用、粗放使用,使得农业面源污染的潜在危害指数也在增加,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水土,关乎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然而,土壤污染不像雾霾、污水那样显而易见。内蒙古把净土保卫战的重点放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上,除了引入科技团队,增强科技攻关,在减用化肥农药上下功夫,还在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上努力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
“人家都说我家不像养猪的,因为没臭味儿。前几年,村里谁家养猪用鼻子就能闻出来,熏得人都不敢靠近。现在好了,院里没味儿,地里也有了农家肥,收入大幅增加。”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草原村村民杨玺贵乐呵呵地说。
别看杨玺贵养着300多头母猪,院里干干净净,前几年粪污乱排乱放的景象一去不复返。这一切,得益于2019年达拉特旗实施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杨玺贵建了化粪池、氧化塘、堆粪场等污染防治设施,还承包了200亩耕地用于粪污还田利用,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变废为宝,打造“净”地。这样干净卫生的养殖户,在内蒙古比比皆是。
为了净土更净,今年,内蒙古下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10.5万亩、严格管控任务1.29万亩,对全区设计规模1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灌溉水质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扎实开展水质监测。同时,持续深化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分解下达2023年度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任务400个,已完成258个。
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就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内蒙古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的制度体系,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更美好。